阆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宝村小村庄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南充新闻网

多宝村生态农业示范园

原回龙小学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晓江/文梁洪源/图

这里满目青山郁郁葱葱,河流小溪清澈见底,水泥道路干净整洁,农家院落规整有序,山水田林路宅融为一体……初夏时节,走进阆中市洪山镇多宝村,一幅独特的乡村美景图精致呈现。

多宝村,有山有水更有故事:大模寨上、八德寺内,林荫掩映、蝉鸣鸟啾,流传一段红色佳话;仙女山上、龙宫坪处,地形奇特、古迹犹存,造就无数神奇传说;邱家河畔、农家小院,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土地资源专家唐华俊。

不得不说,多宝村真是多宝之地,人杰地灵。

A回龙场昔日商道贸易繁荣

驱车从南充市区出发,大约行驶一个半小时进入阆中市洪山镇境内,在岔路口车子拐进一片柑橘产业园,沿着产业便道继续行使10分钟,就来到多宝村村委会办公室。与等候在此的镇村干部相互交流之后,我们便进入正题,从多宝村村名的由来谈起。

年4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多宝村由原多宝村、原回龙村合并而成。虽然是新村,然而多宝村的历史却十分久远。那远去的历史,有保存完好的龙王井作证。

龙王井位于一处水田之中,井口高出水田约两米,从田埂上顺着架起的一座窄桥可以到达。站在井口,可以看到井水的高度与水田大致一样。龙王井常年不干,就是在大旱年间,依然有细细的泉水流出。

以龙王井为中心,东西长约1公里,在明代末期至清代中期是回龙场旧址,也被称为白日场。回龙场上青石板铺道,两边店铺林立、店招琳琅满目,来往车马行人繁多,非常热闹。多宝村党支部书记朱忠成说,此处是通往仪陇、巴中、剑阁的一条主干道,各种商品在此集中交易,商贸发达,一些稀有物品在回龙场都可以买到,因此被称为多宝之地。

后来,由于战乱,来回龙场交易的商人逐渐减少。加上火灾,场上的房屋、店铺大半被毁,回龙场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站在龙王井,已经看不出过去回龙场的痕迹,四周田野也无特别之处,唯有这口至今未干涸的古井在见证着历史。

“因为回龙场的存在,留下了‘多宝之地’的美名,因此村子取名为多宝村,虽然村子几经变迁,但是‘多宝’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朱忠成说,村里至今还有一处残存的多宝寺,也是村名由来的见证。

在村委会不远处,有一座大模寨,建于明清时期,原有南寨门、北寨门、城堡等建筑,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模寨山势雄伟,南北只有一条道路通行,在南寨门设有滚木礌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过去,大模寨被土匪占领,土匪以此为据点,祸害当地百姓,民愤极大。年,红军来到大模寨,用了两天时间攻上山头,剿灭土匪,建立了以八德寺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红军到来,打地主、斗恶霸、分田地,深得老百姓欢迎,很多农家子弟纷纷加入红军,在村里留下了一段红色佳话。

B回龙小学院士刻苦求学之地

走进八德寺,在一侧大门口有一块石碑,由阆中市人民政府所立,其题刻阆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德寺”。八德寺原为回龙观,修建于清代,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建筑整体格局呈回字形。

回龙观后来成为回龙小学的所在地。朱忠成讲述,当年地下党员王保才,秘密为党工作,被捕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绝不叛变,其兄王保明在县城为官,利用职务之便将其弟保释出狱。为了掩饰其身份,王保才在回龙观小学任校长,教书育人,将学校改名为八德小学。

八德寺内,松柏常青,校舍俨然,虽然建筑破败,但是看起来干净整洁。走进一间废弃的教室,门牌上用红色的油漆写着“四年级三班”,旧时读书的桌椅还在,墙壁上的黑板还有人留下字迹。虽然早已不再兴办学校,但是八德寺却是村里文风兴盛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德小学改名回龙小学,附近村子的学生都到这里上学,走出了众多优秀人才。多宝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仕明说,唐华俊是多宝村人,邻村洪山镇金山观村也走出了一名院士,他就是去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谯仕彦。

今年61岁的张仕明是唐华俊小学至高中的同学,也是邻居。小时候,两人经常打赤脚一起上学。“那时候早上先到学校上两节课,然后回家吃完早饭,再返回学校上课到下午4时。”张仕明回忆,唐华俊从小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差,但是吃得苦,无论天晴下雨都坚持上学,从不逃学、旷课。

从唐华俊家到回龙小学,大概有2公里路,要经过一条邱家河。有一年,遇到暴雨天气,邱家河涨大水,唐华俊依然坚持上学,几个同伴手牵手,挽起裤管一起走过被河水漫过的跳蹬。“上学路上的这些故事,至今令人难忘。”张仕明感慨道。

年,唐华俊进入洪山中学读高中,他勤奋好学、立志高远,成为学生们的榜样。经过刻苦学习,唐华俊考入了原西南农学院,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并成长为农业土地资源专家。年,唐华俊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村里人的骄傲。

走出大山的唐华俊,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张仕明等同乡始终保持着联系,多次为家乡的建设献计出力。

C示范村充满希望的田野

进入多宝村地界,就进入了柑橘林丛中,房屋、道路、水池全部都被柑橘树环绕。一排排一列列,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绿色,充满着灵动的生机。

柑橘产业是多宝村的主打产业之一,目前全村种植晚熟柑橘亩,90%的农户参与其中,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实现了持续增收。62岁的杨淑芬,常年在园区务工,年收入达1.5万元。“有了晚熟柑橘产业园,在家门口实现了就近上班,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杨淑芬笑着说。

在龙王井一旁,有一座养蚕大棚。两名工人正在里边给蚕喂桑叶。一片片翠绿的桑叶在他们的手里飞舞着,轻柔地覆盖在小蚕的身上。洪山镇宝马蚕桑产业示范园于年建成,以多宝村为核心,成片辐射到周边4个村,建起了10处养蚕大棚,流转桑园亩,其中仅多宝村就有亩。

“通过招引企业管理,实行小蚕共育,改变传统春、夏、秋3季养蚕为滚动养蚕,一年可以养6次蚕,达到多养、高产、优质的目的。”朱忠成说,蚕桑产业投入少、见效快,产业链长易推广,为老百姓增收擎起了一片天。

离开养蚕大棚,来到稻虾共生示范基地,一块块水田相连成片,秧苗初插,翠绿点缀,远远望去好似一幅秀丽山水画。今年,多宝村利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原来的撂荒地经过整治,变成了生态农业示范园。

山美水美人更美,多宝村走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先后被评为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眼下,多宝村积极谋划,计划修建老年活动场所,成立文艺宣传队,打造旅游环线,为老百姓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多宝村小档案

多宝村,位于阆中市东南部,由原多宝村、原回龙村合并而成,距阆中城区11公里,有户、人,面积7.8平方公里。境内有县级文保单位八德寺,古建筑周家大院。村里民风淳朴、文风昌盛,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土地资源专家唐华俊。目前,发展有晚熟柑橘、蚕桑等特色产业。

图据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官微

唐华俊年10月出生,阆中市洪山镇多宝村人。农业土地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人物档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