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充市名人录,您知道几位选调生 [复制链接]

1#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期蜀将,成年时为县功曹。刘备定蜀时山贼进攻郡县,县令弃家而逃,张嶷背负夫人,冒着白刃冲开贼围,因此扬名。建兴年间,广汉土寇作乱,其势猖獗,张嶷用设宴计,在席上亲率伏兵,斩贼首五十多人,旬日平乱。


  张澜(~),字表方,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张观沟人。自幼随父文倬耕读。年中秀才,补禀生。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攻经史。次年,因品学兼优,被选送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师范科学习。留学期间,张澜受维新思想影响,倡议慈禧还政光绪。

纪信

(?-前年,汉书高帝本纪作纪成),汉朝将军,赵人。曾参与鸿门宴,随刘邦起兵抗秦。由于身形及样貌恰似刘邦,在荥阳城危时假装刘邦的样貌,向西楚诈降,被俘。项羽见纪忠心,有意招降,但纪信拒绝。最终被项羽用火刑处决,多年后被郑州人民奉为城隍。

司马相如

(约公元前年—前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1],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落下闳

(前年—前87年),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活动在公元前年前后。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前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

陈寿

(年-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鲜于叔明(?-)字晋,今度门镇人,唐德宗时官至尚书左仆射,加太子太傅,封蓟国公。鲜于叔明通过明经考试而走上仕途。开初在剑南节度属下作判官,后被调入京中作了司勋员外郎,这个官职的职责是给官员们评定功绩和奖赏的。鲜于叔明为人正直,处事公平。


  谯纵(?~)巴西南充国县(今南部县永红乡)人,东晋安西府参军,后叛晋据蜀称成都王。谯纵生活在东晋后期,那是一个黑暗和混乱的年代。他从小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便立志要为安定社会,救民于水火,作一番事业。他禀性聪明,加上饱读富学,所以腹中广有谋略。


  谯周(~年),字允南,西充县槐树镇人。谯周幼年丧父,孤苦伶仃,随舅父生活。他发愤读书,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熟读五经,深研书礼,知晓天文。年(蜀建兴二年),丞相诸葛亮推举他为劝学从事,后又擢升典学从事,负责学校、生徒、训导、考核、升免等事。


  马廷用(?~?),字良佐,号紫岩,西充县紫岩乡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以父子四进士、祖孙五举人的书香门第名盖西充。年(明成化十四年)马廷用中进士。他作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官至尚书。他居官清廉,尤以经学推崇天下。


  鲜于先(-)字子骏,唐鲜于叔明后裔,今度门镇人,宋仁宗景佑元年(年)进士,累官至集贤修撰。庆历年间,鲜于先任黟县县令。


  陈尧佐(-4)字希元,号知余子,今大桥镇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陈尧佐小时候就非常聪慧。在他还没有开始读书的时候,父亲就教哥哥陈尧叟读书了。往往陈尧叟还没有读熟,而站在旁边听的陈尧佐却己背熟了。宋太宗端拱元年(年),26岁的陈尧佐就中了进士。


  尹枢:今阆中市二龙乡。唐德宗贞元七年()辛未榜状元及弟。《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举贡三》载:贞元七年,杜黄裳知举,闻尹枢(注:原文误为尹极)时名籍籍,乃微服访之。问场中名士,枢唯唯。


  陈尧叟(~)北宋大臣,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陈省华长子。端拱二年进士第一,状元,与弟陈尧佐同科。授光禄寺丞、直史馆,与父同日赐绯。历官秘书丞、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淳化四年,出使交州。景德元年,辽军直逼澶州,陈尧叟主张迁都,被寇准斥责。


  徐占彪(~),名承安,字崑山,西充县鸣龙镇宫子山村人,出生贫寒。年(清咸丰十年)投效果勇营。先随军攻破蓝朝鼎、李永和农民军占领的丹陵、青神、眉州,继又剿捻、发、回等农民起义军。因战功,由士卒升千夫长、分统、参将。


  陈尧咨(?—?)宋代官员、书法家。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四川南充阆中)人。陈省华第三子,陈尧叟、陈尧佐弟。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右正言、知制诰、起居舍人、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


  李雄(-),字仲隽,李特的第三子。年轻时以烈气出名,每次回乡里,有识之士都很器重他。李特带领流民在四川起义,李雄积极响应,并在起义军中担任前将军。李特和李流牺牲后,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今四川)牧、建都郫城。


  李特(?-),字玄休,略阳(今秦安县东人)。年轻时在州郡做官,雄武善骑射,沈毅有大度。晋惠帝元康六年(),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饥,略阳、天水等6郡流民10余万人经汉中入蜀求食,李特也是流民之一。到达汉中后,朝廷强迫流民限期归还本乡,并且在归路上设关,夺流民的财物。李特屡次为流民请求放宽期限,流民感激而推举李特为首领,于永宁元年()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县)聚众2万,请示益州刺史罗尚延期到秋后再还乡。罗尚率兵3万袭击,被埋伏的流民猛烈还击,晋军大败。于是六郡人推李特为主,行镇北大将军,其弟李流为行镇东将军,并决定攻取广汉(今四川广汉县)。随后,又向成都进攻。晋朝廷派几路军队进攻李特。李特部署兵力,分头抵战,-多日,使各路晋军都遭到失败。


  晋惠帝太安元年(),李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改年号建初,在境内进行赦免。李特还在毗桥部署兵力,向成都进攻。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太守徐俭投降交出小城,而罗尚占据大城负隅抵抗。惠帝太安二年(),罗尚组织了大量的兵力进攻李特,-二日,李特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杀。


  李特在位2年,他的儿子李雄僭称王,追谥李特为景王,帝号为景皇帝,庙号始祖。

作者/来源:维钧之城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