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阆中古城,居住着数万回族人。阆中名小吃锭子锅盔就是回族人发明的。锭子锅盔不加碱,不发酵,不加糖,全凭手工搓揉,做成凹形的圆烧饼,再经定型烘烤而成。11月3日下午,记者在阆中市穆林食品有限公司的糕点加工店看到,几名工作人员围坐在一张方桌旁加工锭子锅盔。
阆中市穆林清真食品店是一家从事清真食品糕点制作的公司。创始人马龙香是回民。她介绍说,锭子锅盔源于古时行军作战的需要,由回族先民创作而成,其历史渊源有数百年历史。古时候,行军作战,回族人携带锭子锅盔,既能够充饥,还可当碗用,将汤菜放入到锭子锅盔的凹槽中,可谓一举多得。以前,锭子锅盔制作的要比现在常见的大一些。
当日下午,记者在阆中市穆林食品有限公司的糕点加工店看到,几名工作人员围坐在一张方桌旁加工锭子锅盔。郑小东是穆林食品店的技师。他介绍说,制作锭子锅盔,不添加香精、防腐剂,经过发面、和面、分剂、团剂、定型、烤制等工序制作而成。将面粉和清油按照一定的比例,加适量水进行和面,发面时不需加酵母。
正在加工锭子锅盔
“面要发得劲道,不能过软,要有‘硬度’。”郑小东说,面揉和好后,用刀切成小块,并过秤,这一过程就是“分剂”,分剂后是团剂,所谓团剂是将面团用手掌揉面,同时加入适量的椒盐。搓成鸡蛋状,在鸡蛋状的面团顶部用刀切一硬币大小的圆圈。再使用擀面杖向圆圈望下压,面团呈凹状,用手将凹状的面团不断望外拉扯、扩展,接来下,将定型好的半成品放入烤箱,烘烤约半小时,出炉冷却后的即可出售。锭子锅盔看似坚硬,敲打可闻“当当”之声。吃起来却酥松可口,热食,壳香脆;冷食,内酥软,完全不同于一般烧饼,且经久不坏,适于旅途携带。
一般而言,通过回族传统方法制作的锭子锅盔在常温下可存放一个月时间,旅客以开水或面汤伴食,清香回甜,余味满口。
锭子锅盔是将上等白面加水合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再揪下一块块小面团用一根小面杖擀制,制作人一边将小面杖在小案板上敲得当当响,旁连杠炭炉子上放一块亮铮铮的铁板,做好的锅盔便放在上面烤制。阆中锭子锅盔源于清代回民陈氏,古城南街锅盔店马宝瑞是其传人。锭子锅盔干香硬脆,阆中的锭子锅盔还演变成了不同的类型,如椒盐旋酥锅盔,可夹凉粉、豆芽粉、卤菜等空心锅盔,红糖锅盔。
年近九旬的古城南街居民张照清隔一段时间,便要购买锭子锅盔,古城内有十余家制作锭子锅盔的作坊,哪家制作的酥、口感好,她了如指掌。“我们购买锭子锅盔、油香等清真食品,聚在一起,就分发给大伙,一起食用。”张照清说。
当日下午,记者在锭子锅盔食品加工店的门口,一位年幼的小孩津津有味地嚼着锭子锅盔,照看小孩的一位年轻母亲说,她在孩子不到一周岁时,曾用锭子锅盔为小孩磨牙。
锅盔成了人们携带方便食品,除本地居民喜欢外,受到不少游客的青睐。
阆中回民生产一种“锭子锅盔”。不加碱,不发酵,不加糖,全凭手工搓揉,做成凹形的圆烧饼,再经定型烘烤而成。这种锅盔表面自如银,硬如石,敲打可闻“当当”之声。热食,壳香脆;冷食,内酥软。可存放五天,旅客以开水或面汤拌食,清香回甜,余味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