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今天(7月22日)
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
4分17秒+3分46秒
聚焦南充小康生活
点赞阆中五龙村
拓宽老百姓的致富门路
《新闻联播》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央视新闻》栏目播出
《五龙村:守住青山绿水留下美丽乡愁》
(7月22日《央视新闻》3分46秒)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农村建设的殷殷嘱托。
四川省阆中五龙村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们把绿水青山和乡土文化化作金字招牌,用充满乡土味的“美丽经济”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在五龙村深山里的一间民宿咖啡屋,每当有客人光临,85岁的王素清婆婆和76岁的杜云珍婆婆就会展示她们的新才艺——手磨咖啡,芳香四溢的咖啡里特别加入了两位婆婆的田园悠闲。
两位婆婆没有想到,这把年纪了倒因为自家民宿成了网络红人,远道而来的客人竟然能喊出她们的名字。
她们的家在观稼山二道梁上,以前这里山高路不通,虽然距离热闹的古城阆中只有20多公里,但却是游客罕至。
其实五龙村山清水秀,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靠山”?
年,乡党委为五龙村制定了发展“特色旅游小山村”的规划,同步进行景观设计和风貌整治。一时间,步行道和骑游道代替了泥巴路,石龙河河道两边也栽种起四季鲜花。
村里闲置的老房子被改造升级统一运营,两位婆婆的民宿就用她们的名字命名为“素清”和“芸桢”。
环境好了,盘活了旅游资源,在这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川东北民宿中,素清云珍婆婆和乡亲们足不出户就有两份收入。
在发展“美丽经济”的路上,五龙村还在留住美丽乡愁上做起了文章。
在五龙村农耕文化体验馆,悠扬的榨油号子唤起了许多人的乡村记忆,这位站在喊号队伍最前面的老匠人叫缪文兴,过去在村集体的榨油坊里榨油。
随着机械榨油取代了古法榨油,老缪傍身的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一下子陷入了贫困。五龙村里和缪文兴有相同遭遇的老匠人不在少数,为了生计,不少匠人都选择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传统技艺也面临失传。
在建设特色小村庄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凝结着汗水、希望的传统手艺里寄托着乡愁。
年,五龙村建起了农耕文化体验馆,邀请缪文兴等老匠人出山,重现传统农耕技艺。
年,五龙村特色旅游小山村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多万元,带动全村户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朝闻天下》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朝闻天下》栏目播出
《四川阆中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五龙村:
守住青山绿水留下美丽乡愁》
(7月22日《朝闻天下》栏目4分17秒)
■■■■■
■■■■■
■■■■■
现在
南南就带你一探
阆中五龙村的致富秘密
千年古城最柔美的后花园
五龙村位于阆中市西南部,是天林乡的东大门,距城区25公里,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属于浅丘地貌。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人、户。
年该村被审定为省定贫困村,全村精准识别贫困户共49户人,贫困发生率9.69%。该村确立了“打造特色旅游小山村”的定位,全面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房改造等项目建设。
共修建各类道路30公里,建电灌站2座,维修整治山坪塘3口,新建蓄水池46口,改造河道3公里,实施民居改造户,新建1+6综合功能村委会。
引进业主建设民宿旅游、沃柑、蔬菜、瓜蒌、辣木、水产、青花椒七大产业园区,通过返租倒包、股权量化、入股分红、园区务工等方式,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骑游健身、民宿度假、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等项目,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年该村人均纯收入约元,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乡村旅游“网红村”
央视《乡约》走进五龙
央视《乡约》走进五龙
沃柑产业园
蔬菜大棚产业园
民宿旅游
天林乡五龙村结合传统农耕文化
鼓励开发旅游度假村、
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
带动当地广大农民就业增收
走出旅游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来源
《央视新闻》、《朝闻天下》、阆中古城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
◎
◎
◎
原标题:《一天两次!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聚焦南充,这个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