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家级阆中这3所学校入选快看是哪些 [复制链接]

1#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997150.html

厉害了!

今天四川日报整版特别报道

阆中脱贫攻坚成效

这些村被倾情
  如今,杨家河已有竹筏、乌篷船等40余只(艘)。其中,很多“船长”都是村里的贫困户。富了/近一半村民吃上“旅游饭”

“现在一个月有元工资,再加上家里种的、养的,一年超过了5万元。”谈起现在的工作,村民张国慧喜笑颜开。

作为村里的贫困户,张国慧是最先加入“竹筏游”的一批人。年,杨家河村又购入了几艘乌篷船。为了驾驶安全,村里选派了张国慧等几名好学的人去南充市的海事单位培训,并考到了船只驾驶证。

“拿到证后,工作人员还说:‘以后想换工作就找他们’,景区越来越好,我才不走!”张国慧说。

据了解,依托生态竹筏游,杨家河每年可解决名村民就近务工。与此同时,村子还发展了7家农家乐,让全村近一半人吃上了“旅游饭”。

“之前蹲在路边卖土鸡、折耳根,一年也就挣千把元。现在搬到景区专门的展销点,一年下来能挣2万多元。”村民杨桂芳介绍,如今她家还开了农家乐,推出的“桂芳柴火跑山鸡”等菜品更成了杨家河旅游的“美食标志”。

旅游热了,村子里的香桃也“升级”了——利用村集体越来越鼓的“钱包”,村里将亩撂荒地改造为脱贫奔康产业园,并提供种子、肥料、技术,发动村民栽植产值更高的皇桃,挂果后销售收入由村民共享。

在杨家河村的带动下,思依镇全域的旅游“细胞”也都活跃起来。如今,思依镇有专门的旅游发展办公室,杨家河与邻近的松林塘、宋氏祠堂也已形成十公里乡村旅游观光带,宋氏祠堂、黑牛河漂流项目还串联已有的大益湾村乡风文明体验基地、神皇垭千年古银杏、滩口河湿地公园,形成闭合旅游环线。越来越多人正共享这里的乡村旅游红利。

一线故事:

转变观念从无到有

高山上开出金银花

▲11月20日,阆中市裕华镇香瓜产业园内,

农户们正在采摘香瓜。王玉贵摄

转变打消顾虑贫困户种起了金银花

“我们的金银花品质很好,还有些最好的必须放在冰箱里冷藏,不然会变色……”近日,在阆中市千佛镇麻石垭村,当地金银花种植大户何顺光拿着烘干的金银花向记者介绍。

从年开始推广算起,山高路远的千佛镇用不到两年,种了亩金银花。今年是收获的第一年,总收益近万元,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都是种惯了庄稼的人,突然让种花,一时不好接受!”何顺光回忆,刚开始推广种金银花时,包括自己在内许多村民都有抵触情绪。毕竟,当地地处浅丘,平均海拔较高、田地都是坡田且荒地特别多,不少人都在怀疑——金银花能种成吗?

面对大家的疑惑,千佛镇与阆中市永安寺特种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特地组织了包括何顺光在内的一批村民赴贵州绥阳考察。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中,村民惊喜地发现,金银花漫山遍野,“连石头缝缝里都长着”。

通过交流,村民了解到,千佛镇“坡坡坎坎”的地理环境刚好适合种植金银花。“我们冬天的气温比当地高四五度,所以金银花也会早二十来天上市,有优势。”随行的千佛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毅一席话,为村民再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疑虑打消了。年底,何顺光率先承包亩土地种植金银花。依靠之前返乡创业攒下的50万元,他建起了相关种植产业园,长期聘用50余名周边村民。“今年共收获了4万斤鲜花。预计年至年进入盛产期时,产量将达到现在的5倍以上。”

通过千佛镇资助的树苗、农药、化肥,当地的贫困户也展开了小规模的金银花种植。村民李朝*精心养护了3亩金银花,今年共收入元,亩产值甚至超过了何顺光的园区。

未来紧抓契机打造品牌扩规模

今年,由于疫情防控需求,连花清瘟等以金银花为主要成分的药物需求量增大,这为千佛镇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带来了新契机。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将金银花产业园区创建成南充市级、四川省级示范农业园区。”赵毅说,未来,还计划以每年增加亩的速度扩大规模。

同时,永安寺特种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也在千佛镇投资万元修建烘干房。

有了产品,更要打造品牌。千佛镇镇长陈青松介绍,镇上已计划对当地大量种植的金银花、竹根姜、有机猕猴桃、川明参等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化营销,进一步提高附加值。“今年,‘千佛竹根姜’已顺利完成国家地理地标产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

据了解,围绕创建“省级百强中心镇”,千佛镇还有打造“川东北农产品集散中心”的计划。“我们位于巴中、南充、广元三市以及阆中、仪陇、苍溪、恩阳四县(区、市)交界处,这些地方农产品丰富,没理由不做好物流集散。”陈青松透露,今年年底,储存量吨的冷藏仓库将在千佛镇建成投用。

脱贫门道:

洪山镇良善垭村

长短结合扩规模

引入外来果业集团,发展果园亩;同时,“大园区”垄厢间套种*豆、果林下养殖家禽,“小庭院”间套种季节性蔬菜,在长短期效益结合的同时增加产业规模。

石滩镇药柏村

电商带热山里货

设立产业扶贫电商服务站,让土鸡鸭、大米、面粉、水果等农产品不仅卖出去,更卖得好。平台自年建立以来,已惠及农户多户。

老观镇岳林垭村

农业组织助脱贫

为改变一家一户、无人引导的小农化生产,该村近年来先后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培育了8个家庭农场,并组建起1家农业开发公司,助力脱贫增收。

文成镇宝安村

果药套种+国道服务区

投资余万元,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引进业主2个,同时利用种植柑橘的土地套种白芍。此外,村子还建成一个国道服务区,拓宽了土特产品销售渠道。

峰占乡牛王包村

易地搬迁入新居

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包括该村在内的峰占乡8个村34户贫困户搬到距离场镇更近的*泥包安置点。安置点各类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每户还分得专门的菜地。

脱贫看变:

引入专业团队小山村成了3A级景区

11月16日早上八点,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69岁的村民邓思祥准时到村里的农博馆上班,向游客展示竹编技艺。“20多岁就会竹编了,以前都只是帮熟人编农具,没想到有一天能靠这门手艺挣钱。”

五龙村离阆中古城不远,几年前,因为道路不便,这里很少被游客注意到。年以来,围绕“特色旅游小山村”定位,五龙村开始探索“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为筑牢旅游基础,五龙村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与旅游配套等项目建设,硬化村道6公里,修建骑游道15公里。同时,该村还引入专业团队,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将村民闲置住房改造成民宿。“村里已有35套民宿,还有一个乡村酒店和两套高端民宿正在建设中,可以同时满足近人的住宿需求。”驻五龙村第一书记石雪松介绍,现在,五龙村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至今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

产业发展上,五龙村也迎头赶上——全村流转土地亩,建设了沃柑、瓜蒌、青花椒、有机蔬菜、水产养殖五大产业园,通过返租倒包、股权量化、入股分红、园区务工等方式,让农业与旅游一道,多元化助力村民增收。

在五龙大食堂当服务员的村民母晓珍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流转土地种沃柑,一家4口一年能有0元分红。上班也很近,骑车10多分钟就能到。一个月还有多元工资。工作家庭都不耽误,心里很踏实。”

据统计,依托旅游与产业发展,五龙村49户贫困户共人已实现脱贫。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右下角点个“在看”

联播阆中带来最新最热最全本地民生资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网友爆料发帖内容不代表联播阆中认同,其描述或证实其观点若有不实,请联系我们处理。

投稿合作建议联系

合作QQ

(注:手机QQ添加时,若无法找到,请选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