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伊斯兰教派简介 [复制链接]

1#

奉大慈大爱的真主之名

由于很多人对中国伊斯兰教派的来源及形成情况不太清楚,对于新派老派以及各个门宦之间的各种主张,也莫衷一是,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派,应该属于什么派,也不知道该不该坚持某一个教派,鉴于此,我想对这个话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根据伊斯兰教义,穆斯林是不应该划分派别的。然而,由于有圣训说,犹太人分了71伙,基督徒分了72伙,我的教徒分了73伙,只有一伙能进天堂,就是大众派。

这段圣训被广泛地引用,被很多人据为己有,以此来标榜自己。为了彰显自己是进天堂的那一伙,就动用这段圣训,把其他跟自己不同教派的同胞打入另外的72伙之中。

很多人常常对我使用这段圣训,说圣人的门徒分为73伙,只有一伙进天堂你知道吗?我说:知道了,不用说了,那一伙肯定是你们这伙,否则你不会提这段圣训的,你提它的目的就是想说我们都是剩下那72伙的,你就是唯一进天堂的那伙人。

由于这段传述与古兰经的教导有很大的冲突,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段伪圣训。

退一步说,即使它不是伪圣训,应当作何理解呢?也可以算是圣人对穆斯林的这种分崩离析的现状的一个预言,告诉我们将来有一天,穆斯林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互相争斗,互相攻伐。

这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但其实仅就中国来说,穆斯林的教派大大小小的已经远远超过73这个数字,而多达上百个了。

那么谁是正统呢?圣人无非是想表达:只有谨遵圣道,并且不脱离集体大众者,才是正统,才是应该进入乐园的。可惜这话被人盗用,成为他们一小股势力的法宝,用来把其他人断出去的一条大棒,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马宝光老师作出解释,73伙人只有一伙人进天堂,这一伙是哪一伙呢?就是你们大家合成一伙;只有一派进天堂,就是大家都合成一派的时候。如果继续闹分裂,都在违背主道,谁也进不了天堂。这真算是对这段圣训的一个全新的解释。

根据古兰经,真主说,你们应当全体紧握真主的绳索,不要自搞分裂。古兰经明文要求全体紧握,而不是一部分紧握一条绳,另外一部分紧握另一条绳,而是所有穆斯林一起紧握同一条绳,这条绳就是真主的准绳,真主的准绳就是古兰经。真主让大家全体团结在古兰经之下,这才是真主的目的。

古兰经谴责分门别户的人,说各自教派都为自己的教派沾沾自喜。真主谴责不团结而搞分裂的人,那样的行为是要下火狱的。所以,划分教派是不符合伊斯兰精神的,新时代的穆斯林应该消除教派分歧,消除狭隘的教派意识,实现全天下穆斯林的统一。

如果别人问你什么教派,我没有教派,我就是穆斯林。如果问你和某一派的穆斯林关系怎么样?很好,某一派也很好,我愿意团结所有教派的穆斯林,他们都是我的同胞。只要发展伊斯兰,就值得我们的尊重。发展伊斯兰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和使命。历史形成的分歧可以存而不论,互相尊重,但是我们不再去人为地划分新的教派。

现在已经有教派了,形成了事实,我们一时难以消除教派的存在,但我们应当努力缩小、淡化教派之间的隔阂,应当主动缩小差距,互通有无。

现在新加入伊斯兰的兄弟姊妹,本来就没有教派意识,加入过来之后又加入了某个教派,这就不对了。我们都是穆斯林大家庭的一员,大一统的伊斯兰,新时代的穆斯林不应该再有教派意识了。

以前有教派的家庭,出自于某个教派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教派的信徒,就和其他人对立,应该消除这种教派意识,取长补短。并没有哪个教派是唯一正确的,每个教派都有其各自的来源和背景,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也有它的优点和独到之处。

接下来我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伊斯兰教派的分布以及形成的大致过程。

教派划分

中国穆斯林的教派并不存在两大*治派别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区别,中国基本不存在什叶派,大家从*治派别上来讲,都属于逊尼派。逊尼派又称为正统派,当然所谓的正统派也是自封的,实际上什叶派也认为自己是正统的,所以伊斯兰哲学家纳斯尔提出了一个大的正统概念,他认为不管是逊尼和什叶,都是正统的,可以称之为“圣道伊斯兰”。

逊尼和什叶的划分,是在第四代哈里发阿里之后引起了分歧。拥护阿里的人后来遭到伍麦耶家族叶济德的镇压,他们被迫秘密传教,后来演绎出了自己的一些教义,他们认为只有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唯一合法的伊斯兰*权继承人,因此形成了什叶派,有七伊玛目和十二伊玛目之分。剩下的没有参与斗争的群众,也就是随大溜的,就成了所谓的逊尼派。

逊尼什叶之分在中国意义不大,除了塔吉克族部分同胞之外,基本上都是逊尼派。

那么,中国现有的教派,可以说都是在逊尼派之内分裂发展出来的一个个小团体,

如果按照教法主张不同来划分,中国穆斯林则属于哈奈菲派。我们知道,教法学派分为四大学派,也就是四大麦兹海布,分别是哈奈菲、罕伯里、沙菲尔和马利克。中国穆斯林基本不牵涉教法学派的分歧,因为大部分穆斯林都受哈奈菲派的影响,基本上都遵守哈奈菲的教法主张。

所以,在所谓*治派别划分上,也就是对哈里发继承人的立场问题,都属于逊尼派;而在教法问题的划分上,都属于哈奈菲派。既然教法问题上没有什么分歧,对于伊斯兰*权继承人也没有什么分歧,所以中国穆斯林从*治派别来看都是逊尼派,从教法学派来看都是哈奈菲派。

接下来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另一个概念,就是苏菲派。很多人都听说过逊尼派和什叶派,苏菲又属于什么派呢?苏菲到底属于逊尼还是属于什叶?我要这样回答,苏菲是横亘在逊尼和什叶之上的一种东西,逊尼派里有苏菲,什叶派里也有苏菲,一个逊尼派成员可以同时是一个苏菲,一个什叶派成员也可以同时是一个苏菲,苏菲与逊尼什叶派有部分重合。这点与教法学派有点相似,一个逊尼派成员同时可以是哈奈菲派,一个什叶派成员同时可以是沙菲尔派,就看你怎么划分,逊尼事业是哈里发问题的分歧,哈奈菲和沙菲尔是教法学派,而苏菲则是倾向神秘主义的流派。

因为伊斯兰*权继承人的问题产生的不同立场形成的两大派别,就是逊尼和什叶。

因为教法问题产生的不同主张可以分为四大教法学派,哈奈菲、沙菲尔、马利克、罕伯里。

如果从教义方面的分歧来划分,则又可以分为艾什阿里派和穆阿泰兹莱派,如果从是否奉行神秘主义这方面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苏菲派和非苏菲派。苏菲不单纯地存在于逊尼之内,也不单纯地存在于什叶之内,既不单纯地在哈奈菲之内,又不单纯地在沙菲尔之内。苏菲是凌驾于各大教派之上的,是弥漫于整个穆斯林群体之中的一种思想、一种思潮、一种主义,我们权且把苏菲称作神秘主义。这是因为苏菲的神秘主义色彩比较浓郁,其实苏菲还有苦行主义的特征。神秘主义、苦行主义加上教团的形式,构成苏菲的主要特征。简单地说,“苏菲”来自于阿拉伯语,是“sufi”(羊毛衣)的意思,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指的一部分穿着羊毛衣的修士,所以把这些人叫苏菲。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个词来自于“saffa”(台阶),指的是圣人时期因为贫困没有地方住宿,而在清真寺的凉棚下的台阶上清修的人,所以叫苏菲。还有的人认为它是希拉语“智慧”的意思,这些人追求智慧,因此得来苏菲一词。还有的人认为这是“safa”(洁净)的意思,因为这些人追求身心的纯洁。苏菲把这种教派的起源追溯到穆圣,说穆圣当年在希拉山洞进修的行为就是苏菲。

苏菲的主张是什么?他们认为在古兰经和圣训教导的穆斯林应该做的五功之外,还要加上其他的功修,直至达到最高的境界。普通群众平时礼五番拜、封斋、交纳天课、朝觐就行了,但苏菲认为这只是第一层功修,也就是最基本的功修,他们把这叫”舍雷阿提”,就是礼乘,除此之外,他们认为还有两种境界需要达到的,第二种就是道乘,第三种就是真乘。一个信徒随着自己境界的不断提高,应当经过三个境界的修行,才能真正成功。普通的信徒首先要完成礼乘,也就是念礼斋课朝,接下来在此基础上有大量的赞词,冥想,还有一些苏菲的歌舞,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加念一些固定的赞词,通过这些功修进行“塔里格提”道乘的修炼。

如果超于这些常人之外,也就是他们的导师,他们的卧里、长老们还要进行特别的修行,那种修行最后能够达到与真主合一的境界,甚至能够看见真主,或者与真主不分彼此。那种浑然一体的境界,他们认为是“哈给格提”,也就是真乘。

“乘”是佛教的用语,但被中国穆斯林引用,用来描述苏菲接近真主的三个境界。

既然与普通信徒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修行方式就有特殊的讲究,一般信徒掌握不了,必须有人指导,所以一些长老们就创立了一些修行的团队,或者写了一些赞歌。在他们的平时礼拜之后就开始特殊的修行,于是就有了苏菲教团。

教团到处去传教,设立自己的清真寺,在清真寺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用来修行的道堂,他们的导师去世之后,其埋葬地受到人们的景仰,又形成一个个圣地。

这种传教方式来到中国,影响到了普通的穆斯林群众,最后在中国西北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几十个门宦。

要谈中国的教派,必须涉及门宦问题,要谈门宦的影响,必须要谈苏菲的问题。

格迪姆

由于苏菲教团的传入,在中国西北产生了三大流派和几十个门宦。

在苏菲到来之前,中国穆斯林是什么教派?一言以蔽之,都是格迪姆。格迪姆是阿拉伯语“古老的、保守的、传统的、固有的”意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派。

这个派别可以作为中国穆斯林的主色调,后来产生了新的派别,旧有的群体就自然被称为了格迪姆——老派。每逢有一种新的主张出来,就成为了新派了,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成了老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新的派别产生的,以前那个新派也不太新了,自然也成为了老派。历史记载最早的教派之争,是北京牛街关于连班与分班的问题。

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礼拜的时候,伊玛目和群众到底是站在同一排,还是站在群众之前另外一排,现在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当时因此形成了教派之争。当时主张同在一排的就是连班制,伊玛目和群众要站在同一排,只不过稍微靠前一点点,但不能够出列,而主张伊玛目可以出列的,单独占一排的就是分班制。那个时候因此产生了新的教派,拥护传统做法的人就成了老派。

在开封朱仙镇清真寺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十三个侯坤,比如每逢底盖之后要念赞词。还有开斋节会礼之后要做副功拜,哲那则拜要穿鞋,念诵古兰经从上午章之后要加念真主至大,宵礼之后要叩头两次。还有缠头的穗子有多长,不能耷拉下来,而是要盘起来等等,这些细节都被刻到石碑上,要求大家永世遵守。

实际上上面的很多条现在当地清真寺自己都已经不再遵守了,这说明不同时期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