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阆中民俗荟"免费订阅
公元年。
也即是明太祖洪武四年,应该是阆中古城年轮中一个最重要的年份,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历史注定将在这里打上深深的烙印。
这年八月二十日,当朱元璋进攻四川大夏*权的北路*,一路披荆斩棘,最后由傅友德率师攻破了保宁城,守将吴友仁被擒获押至南京,从而才正式掀开了四川全境(含重庆)归于朱家天下的历史,史家称之为“明朝开国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这年十月,重新驻扎镇守保宁府(阆中)的正五品官千户藤贵,清理了战火洗礼的城池,在前朝夏将吴友仁“筑城垣”的基础上,又遵太祖“高筑墙”旨意,重新构筑了石城以替代土城,“国初千户藤贵,拓之甃以石,是前郡县不同城也”(见《蜀中广记?名胜记》),从而也定了阆中如今的城市框架和基本格局。
同年,当大明江山初定,朱元璋便开始了*权建制调整,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废“路”设“道”,以“府”统“县”。这一年始设置的川北道,其领辖范围除保宁府二州八县(即今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梓潼、巴州、通江、南江)掌控水陆要冲,扼守出川入蜀必经的潭嘉关、朝天关、七盘关、濛坝关、羊圈山关和大坝关之外,还有顺庆府的二州八县(即今南充、西充、蓬州、营山、仪陇、广安、岳池、渠县、邻水、大竹)以及潼川州的九县(即今三台、射洪、中江、盐亭、蓬溪、遂宁、安岳、乐至、潼南)。上述二十九县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族群众多,无论是*治经济,还是交通*事的战略位置都十分重要。由此形成的“川北地区”概念便一直影响至今。
因时间久远,史料佚失,目前很难详知多年前首任川北道道台何许人也、*声何在,但道治保宁、府治阆中的沿革,一直延续到民国元年(年)川北道被裁之前,时任最后一位道台终以其体恤民情、颇有建树、*声卓著,为数百年的道衙春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就是来自于儒家文化发源地、一生奉献在黔山蜀水的川北道治、川北兵备道的吴佐。
吴佐像
翻开地方史料,从有限的文字记载可知:“吴佐,字容普,山东人。清光绪三十三年(年)官川北道。持身清俭,驭吏严峻,官衙肃静,屏绝苞苴。于光绪初曾任保宁府事,奖励文学,不遗余力。至是,复创修川北师范学校及蚕桑速成学堂。士得师资,民兴实业,皆其惠*。”(见民国三十七年版《阆中县志?职官志》)再综合其他散见于各处的零星记,还原一位百年前历史人物的大致轮廓似乎并不太难
/p>
兴实业振衰革弊:前些年在整理南部县衙清朝档案中新发现了一件吴佐上任不久即行的一则公文,对振兴地方传统缫丝行业、加强行业监管、保护老字号商誉,并针对“囿于积习,仍前作伪,自损名誉”的违规者拟采取的措施等,一一明示告知,从中可见虽为衙门公文,但仍体现了为*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的治理韬略和分寸拿捏。
办教育除旧布新:吴佐供职的时代正值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废科举、兴学校”教书育人新旧体制的更替并伴随洋务运动正在朝野上下推开,各种新旧杂陈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交锋。但他不观望、不犹豫、不懈怠,充分借鉴原供职地川东道的经验,以“教育为陶铸国民之基。师范又为扩张教育之本”之理念加以引导疏通,“川北道吴观察前已督饬各属遵章办理,井列表调查。现在川北各州县均知注重此事,养成宣讲……庶弊锢陋俗可冀一扫而空也。”(《四川官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中旬,第27册)。
并毅然于宣统二年(年)改旧试院为新学校舍,成立了川北联合县立简易师范学堂,经费由道属各县摊解,而阆中劝学所年解银就高达余两(相当于现在30万人民币)。当时的“联师”首届即招新生余人,入学资格必须是高小毕业生,进校后还得先读一年半预科,再读正科五年。自第二届后每期只招一班计80人,均为读满四年毕业。
此后又据地方实业发展需要,在城隍庙后面兴办了蚕桑速成(职业)学堂,为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也才有了后来的全国最大的蚕种基地落户阆中和丝绸企业的延续扩张,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西南地区同行业的耀眼明珠。
治水患筑提安民:吴佐上任伊始就发现“嘉陵江旧有长提,筑自嘉庆时,岁久将圮,江流刷岸,渐薄城基”,每到夏秋洪水季节,“民尤苦潦”(见《吴容普公家传》),于是在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末期,仍以维系百姓安危为重任,“兴水利,植森林”,多方筹措资金,加固河堤,并新增“两鱼嘴”(后人俗称“鱼翅”)使“水患顿息”。吴佐也是最后一位有明确记载修筑鱼翅防洪堤的道台。
申纲纪整饬吏治:身为“转业*人”的吴佐,到地方后直面现实,称他“驶吏严峻”、“屏绝苞苴”,处处显示其以霹雳手段行事,以菩萨心肠做人的风格。吴从*清廉、处事干练,凡履薪处皆有好评,他在赴保宁作川北道之前任川东道台,从交接公文(相当于离任审计)中可知:“遵查前署道宪(按:道宪是对道台的尊称)吴自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到任起,至三十三年四月初一日交卸前一日止,任内督管一切正杂钱粮等项银两,俱系随征随解并无亏短挪移等弊。中间不虚。各结到府”(《巴县档案》,全宗6)。
吴佐(-年),字公辅,号容普,又号庸叟,祖籍江苏武进,后迁入山东历城,家学渊源深厚,吴氏宗桐曾有一联“耕也好读也好学好便好,创也难守也难知难不难”,横批:耕读传家,对其影响至深。入仕后曾任同治、光绪时三品官,因剿匪有功,加封为一品要员,赏花翎、玉翎管。先后历任夔州知府、成都盐务道、川北道台、川东道台、永陵道台。悬东致仕后未还乡,客居成都,后嗣曾请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郑孝胥编撰过《吴容普公家传》,并由四川清朝“布衣状元”骆成骧作序。
据《光绪朝上谕档》第三十二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吴佐系光绪三十二年(年)由“上谕”补授川北道员,分巡川北兵备道,辖保宁府、顺庆府、潼川府,职衔为钦命头品顶戴、*功,赏戴花翎,三代一品封典诰授光禄大夫。对其一生的盖棺论定诚如前述《吴容普公家传》所云:“公自末秩至监司,所有兴学、劝农、储谷、裕饷、恤商、惠贫、息讼、惩蠹诸要*,靡不殚力为之,未易覶数而义所不可,绝不趋附时尚。”即吴佐在任上一天,就会竭尽全力去办好所有*务,不会因职务升迁地位的不同而改变,更不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失落。
民国线装本《吴容普公家传》
据西华师大历史学博苟德仪研究,“道台是清代各地方的中层官员,在当时的制度架构中,其主要职责是协助督抚及藩、臬司处理地方*务和监督府州县行*……类别杂,职能多。从功能上讲,‘海疆道员,为承上启下之官,有督率僚属、镇抚中外之责’……所以,乾隆、雍正等皇帝都非常重视道台的任命。
乾隆帝曾谕督抚等官:‘道府等官,皆属亲民要职,必才干素著,廉洁自持者,方可任。雍正四年,上谕说:道府等官,有表率属员之责,关系紧要,必得贤能谙练之员,方于地方事务不致贻误。”(苟德仪著《川东道台与地方*治》),数百年来(尽管中途用北道也曾被裁,但事后发现其略地位非同寻常,于是很快又恢复。如雍正初年,保宁府复设分巡川北道),无论朝代几经更替,历史能记住的道台、兵备道大员,依稀仅有着眼弘扬地方文史的杨瞻、传承儒教文化的徐宗干、注重民生搞市*的黎学锦等人。
在大清王朝气数将尽,民国维新之风劲吹的前夜,能恪尽职守,积极作为的吴佐,称一代循吏良臣,应为历史所铭记和垂范。
注:本文在撰写中,曾得到了吴佐后人吴毅先生(成都)、吴光节先生(昆明)的一些帮助,谨此致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