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阆中有个地方叫ldquo金银台rd [复制链接]

1#

民间传说故事陪伴着我们走过了难忘的童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比如民间传说中有关*,有关风水,有关灵异,有关神话的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随着老一辈的离去,这些口头相传的故事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特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这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让大家重拾记忆,留住曾经的那份美好。

金银台有许多传说。

1

传说,早在宋朝淳熙年间,川北庙子山下嘉陵江畔,有一户何姓人家,家境不算殷实,却因心地善良,广慈积德,日子过得也还平静祥和。

有一天晚上,何姓人家的老婆梦见庙子山山腰台地草丛间,有两团珠光宝气萦绕不散,晓得是一个好兆头。后来,她就按照梦的指引到了那里,果然看到芳草茂盛,一派葱茏。

她想,这样连年的大旱,草木都枯焦完了,哪有这么耐旱的宝地?这事很快让当地一姓苟的财主晓得了,苟财主想,这肯定是一块宝地,说不定地下有宝藏。当即就觉得事不宜迟,带着随从赶了过去。由于求财心切,乱挖一气,不仅没有得到什么,反而在挖掘过程中让一只褐色蛤蟆和一只银灰色蛤蟆在脸上撒了两泡尿。

当时没咋觉得有反应。夜半时分,苟财主变成了蛤蟆脸。

至此,苟财主不敢出家门。

第二天,何姓人家的老婆去了那片台地,发现草被践踏,很是伤心,又把掀翻的那些草丛重新扶起,还培了些土。过了两天再去,但见草茂如初,绿遍天际。

又一天,她割满了一背篓青草正歇气的时候,无意间用镰刀尖在地上一划,突然听到地下铿锵有声。她觉得有些蹊跷,再划,发现土层下的大石窝竟然是金光闪闪的元宝!她又好奇地挪动一下位置再划,又挖出了一石窝的银锭。她高兴极了!

这印证了梦中清静,正式两团宝气笼罩的地方。

聪慧的她看见刚割过的草坪,又长回原样了。她想到割不完的青青草,又想起苟财主的狼狈相,心陡地亮堂了。

于是,她原模原样地把金银财宝都放回到原来的草丛里。

从此,这里的草长得更旺了。

她也经常邀邻里乡亲一道来台地上割草放牛。

金银台在河溪镇,人们把这长金长银的地方叫金银台。至今,还可以看到台地上那两个盛过金银的石窝窝哩!

2

嘉陵江流到阆中,在灵山脚下与源于巴山的东河相汇,转头向南。在距灵山五里左右的岸坡上,有一环形石台。台上有碗口大小的一对石窝儿,坚硬光洁,铮亮生辉。

在那山静耸、水空流的悠远岁月,江岸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有两个媳妇:大媳妇白脸儿,尖下巴,心眼多得像蜂窝,嘴巴巧得像麻雀,公婆夸她乖巧,叫她雀姑。二媳妇生得黑壮黑状的,心眼实在得像夯礅,公婆说她是条憨牛,叫她牛姑。

山里的妇女割草捡柴是常年活儿。冬天到,树叶落,草儿枯,大媳妇就抢先去抢柴,二媳妇只有按公婆的要求去割青草。

数九寒天,冰封雪冻。牛姑踏遍山野,脚板被尖石与冰刺扎破,雪地上印着点点血迹。她没能找到青草又怕回家遭*打,就蹲在那环形石台上哭泣。泪珠滴进石窝里,一转眼就冒出一丛青草来,她急忙挥动镰刀去割,割了又长,长了又割,很快就割了满满一背篓。

牛姑激动地摸着青草,心想:“这里的删这么秃。地这么瘦,要是这石窝儿里能长出庄稼该多好啊!”

忽然一阵清风吹来,一个穿绿色衣裙的姑娘飘然而至,微笑着说:“用镰刀在两个石窝儿里连敲三下,就会长出金豆豆、银豆豆,金豆种下是粮,银豆种下是棉,这里的人就不再那么穷了!”

“妹妹,请问你是?”

“我是阆苑仙女!”说完,就飘然而去。

牛姑按照仙女所说去做,石窝儿里果然涌出金豆、银豆。她小心翼翼地拈起来,就挨坡挨砍去播种,劳累一天,很晚才归家。

“这么冷的天,却能割到青草,真怪!”雀姑百思不解,心下起疑。第二天,多了个心眼的雀姑偷偷跟在后边,而老实巴交的牛姑却把实情讲了,并请嫂子一起播种。

雀姑笑得前仰后合,心想:好不容易到手的金银又撒到土里去,真傻!她从牛姑手中夺过镰刀,不断地敲,雀姑看到金豆银豆不断地涌出,很快堆满石台,就像独吞。恶念一动,雀姑就一掌把牛姑推入江中!霎时,狂风大作,江水猛涨,只见那绿衣仙姑站在云端,用袖子一挥就把雀姑连同那金银一起扫到大浪中······

后来,牛姑变成了岸边一湾良田,雀姑变成了一块浪打竿戳的麻礁石。从此,人们就把这地方叫金银台。

引录自《阆中传说》王扶民袁勇编著

引录人:李文福

引录时间:年7月

民间传说是在百姓中口口相传的故事或事件,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考证,无法深究的故事,仅供大家饭后娱乐。

↓↓↓别忘了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