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的“拍卖食材统一配送服务经营权”事件,最终以终止拍卖告一段落。
“拍卖事件”的起因是今年阆中市财*困难。据媒体报道,年阆中市一般财*收入为18亿元,税收收入7.2亿元,其余来自转移支付。全市一般财*支出高达53.4亿,是财*收入的3倍多,缺口高达35.4亿元。
企业濒临破产,会重组资产或者卖资产寻求生机,*府为何不能卖资产自救呢?阆中市*府要将全市的行*机关、事业单位、国资单位,公办学校食堂的部分业务,事关10万人的吃饭问题,——“食材统一配送服务经营权”,拍卖出去。这些事情原本是财*负担,现在交给愿意接手的企业。能减轻负担,能增收创利,何乐而不为呢?
在我看来,这样的改革举措,不仅不是坏事,还是好事。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中国经济能历尽艰险,展现出强大韧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遇到困难时,地方*府会在各方压力之下,自发地探索改革性举措。有些改革举措挽救了经济。
裁汰冗员,直至拍卖国企,让渡经营权,这些举措都在力求减少财*负担,促使资源回流民间,使经济恢复活力。让利于民,这才是真改革。年代末“三角债”困境,年代末国企改革,各级*府都通过实施类似措施,使得改革平缓渡过。
阆中市面临巨大的财*压力,其实早就在自救。近几年,阆中市拍卖出大量的国有房产,包括住宅、商铺和小粮油公司。通过这些拍卖公告,我们能看到,地方*府手里有很多僵化资产,不拍卖出去,不足以激活。*府敢于对自己下手,这应该鼓励。
“拍卖事件”报道后,很多人觉得诧异,*府怎么穷得连“饭碗”都能卖呢,饭碗能卖,还有什么不能卖?我的观点是,*府连”饭碗“都卖,恰恰体现出改革的决心。
这次拍卖事件涉及到的食堂,由于涉及利益不同,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是行*、事业和国资单位的食堂。国内几十人的小型企业一般没有食堂,因为小食堂不经济,买菜、锅炉、炒菜到洗碗,需要多人配置,加上食材燃料水电各项费用,综合成本极高。很多单位无论人多人少,都配食堂,饭菜品质好且价格不贵,是体制的隐性福利。*府将这部分食堂业务外包,食堂可能要涨价,相当于削减体制内福利,财*负担减轻。
第二部分是公立学校食堂。学校食堂的效率相对高一些,但也接受财*补贴。一旦食材供应外包,食材是否会变贵,企业会否从学生口中夺食谋利呢?毕竟企业交了巨额的“专营费”,想要回本盈利,确实有强烈动机这样做。这部分是公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