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莱西沿革考略 [复制链接]

1#

地理位置、山川形势、物产所宜、风俗所尚,历来为区划建置的基本因素,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区划建置的格局往往有所变化。所谓“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河之型千古不易”。考古今之变,区划建置的异同大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与当时的*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由区划建置而形成的幅员大小、户口多寡、等级差别、隶属关系等变化,与其地更是兴衰攸关。因此,自古“为*于其地者,必度其疆理,相其原显,察川陆以祛其患,考古今以酌其法,设施始无违逆焉。”

莱西地处胶东半岛冲要,东西连接的“咽喉”,南北贯通的枢纽;其地理环境,大致上说,北部以大小沽河源头水流,分别与招远、莱州为界,西以小沽河与平度为界,东以铎山山脉与莱阳为界,南以吴沽河与即墨为界,四邻均系自然界标;境内有大沽河纵贯,另有60余条大小支流纵横密布,水源丰沛,物产富饶,是个自成局面的“沽水系”。自然区域与行*区划的重合,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期间屡有变更,同样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

胶东半岛古人类活动的身影最早出现在渤海湾的近海处。田野考古调查中,在蓬莱一带的海边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痕迹,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在蓬莱、烟台、荣城、海阳、即墨等地的近海地带都发现过相当数量“贝丘”遗址,说明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尚处于采集渔猎阶段,海产的贝类为人们提供了较易获得的食物来源,吸引了早期的人类足迹;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人们有了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多,海边的贝类不敷需求,且海产品不易储藏,人们由采集而发明了农业,并很快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随后,更加适宜于农耕的内部陆地逐渐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舞台。大约从距今年前开始,莱西地区的丘陵平原地带就形成了这样的舞台。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选择在临近水源的高台地上安营扎寨,虽有渔猎采集活动,但农业已经是主要的经济部门;产芝、左家院的两处遗址所反映的情形都是如此。以后逐渐脱离高岗,移向更加广阔的平原地带。这样过了大约年,莱西地区的人类生产力有了极大地发展,人口也有了极大地繁衍,呈现文明的曙光,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这个时期大致上是在大汶口文化的晚期,或龙山文化的早期。

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出现了“城”。这个“城”不是后世或现代意义上的城,而是城乡分化最初意义上的城,称着原始城。它是由具有*治、经济、文化中心性质的中心聚落发展而成的。就是在居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周围起土筑墙,形成围墙,起土形成的沟渠用以蓄水,形成护城河。围墙和护城河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既防野兽也防人。这种原始城的出现是国家诞生,也就是文明时代开始的主要标志。汉字的“国”即是原始城的象形。我们在西贤都遗址上发现的原始城的迹象,说明远在距今多年前,这一带已经进入城帮时代,形成了早期的方国。这是迄今整个胶东半岛唯一的发现,也是山东地区乃至全国最早的城帮之一。

西贤都时期的城邦辐射范围不会太大,比较相同类型其他地方的实例,辐射半径一般也就是二、三十公里,也就是方圆百里左右,符合诸侯国地方百里的古制。能够证明这一时期已经进入城邦时代的证据除原始城的迹象外,还有属于同一时代的玉钺,这是由石斧这种主要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的礼器,是只有诸侯王或*事首领才配享用的权利象征器物。这一时期,莱西一带已经由区域性的古文化小区而开始成为地方行*中心。这个时期大体上相当于历史上的夏代,历时至少有五、六百年。

胶东地区原始先民的族属是东夷族的莱夷,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很早就进入文明时代,是文明的领先人群。西贤都遗址可能是其建立的早期方国之一,其名称实不可考。根据《左传》、《史记》等书的记载,最迟在商代,莱夷人的国家是莱国。到西周立国初期,莱国是个势力强盛、疆域广大的诸侯国家,其西部的势力可能达到了淄水一带。齐太公姜尚受封临淄时,莱人与之争营丘。在以后的数百年里,齐莱关系相当复杂,总的趋势是齐国进逼,莱国退却,最终在公元前年,即春秋中后期“齐侯灭莱”,齐国东界达到大、小沽河(《左传》载宴子语:齐疆界“聊、摄以东,沽尤以西”)。又过了半个世纪,齐景公时再次灭东莱,胶东半岛尽入齐国版图。

“莱西“名字的由来绝非一般人所认为的是“莱阳以西”之说。追根问底,还要从莱国国都说起,莱国国都究竟在哪里,历代史家向无定论。今龙口市的归城遗址被公认为莱子国都城遗址。即墨故城与归城故城构筑形制相同,年代相近,即墨故城规模略大。故即墨故城很有可能是莱子国最初的都城。因与齐国较近,在齐国强大的*事压力下,不得不将都城北迁至山海一隅的归城。北距大海30华里。距登州海角60华里,而此正是箕子东渡处。而其南面则是险峻的莱山,东南是连绵的艾山山脉,西南是高耸的罗山山系,均是归城的天然屏障。北面,西面及东面的*水河流域则是广阔肥沃的平原,可为其提供充足的粮食给养。莱西,位于莱子国的西部,故命名之。

齐灭莱后置即墨,取代莱国国都为新的行*中心,此后,至秦统一,即墨城为胶东独一无二的*治、经济、文化中心。即墨故城在小沽河西岸的大朱毛,历史上有朱毛城、康王城几种叫法,应是不同时期的称谓。朱毛城的说法应该始于春秋末期,时间上距离初置即墨晚了七、八十年,说明最初的即墨城建城地不在今之即墨故城。可能是今之古城(古书上说古城传为齐侯灭莱时建,遗址上发现有春秋时遗物)即墨故城也是以大、小沽河交汇处的膏腴之地为依托的。

公元前年,秦统一。秦和楚汉之际,即墨城先后置郡、置国。有人考证,秦时曾设东莱郡,治所在*县地。如是,秦时的即墨城所辖东境当至五龙河,西至胶莱河。

西汉立国前期,即在即墨城置胶东国,同时在其周围置县,胶东国辖属(食邑)共八县,邹卢县为其中之一。邹卢县置于公元前年,治所在今之古城庄村外的古城。邹卢县是当时胶东国所辖八县中的首县,属京畿之地,所辖范围西部越过小沽河,南部越过五沽河,比今之市域范围要大。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改国号为“新”。新莽时对西汉时的行*区划进行重大变革,废除所有的王国与县侯,撤并和重设郡县,并大量改郡名县名。胶东国被废为郡,改名郁秩,治所由即墨城迁至先前胶东国所辖八县之一的郁秩县城,即今平度城。即墨改名即善,降格为县城。此后数百年里其胶东中心城市的地位始终未得恢复,到北齐天宝七年(公元年)即墨县撤销。隋朝时重置即墨县,地在今即墨城,名同地异。

新莽时改邹卢县为始斯,新莽改制失败后又恢复原名。公元37年,东汉统一全国,撤销合并了一些郡县。邹卢县被撤销,原辖区归属挺县,治所在今莱阳火车站附近;挺县隶东莱郡,郡的治所在今之莱州。公元59年,改属昌阳县,隶北海国。晋初(年后)曾撤昌阳县。昌阳为西汉初年置县,因昌山、昌水而得名,治所原地在今之文登;后迁海阳地,再迁莱阳地。北魏时(年),移长广县治于今至长广故城。北齐时(年到年),迁长广县治所于胶东城(今平度城),本境西部仍属长广县,东部属昌阳县。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复置卢乡县于邹卢故城。年,撤卢乡县,置昌阳县,隶莱州。唐永徽初年(年),昌阳城为避水患,由今城南的旧城迁今城址,以后再未变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年)为避其祖“国昌”名讳,改昌阳为莱阳。莱阳城北旌旗山为古莱山,改名后名实相符。

宋金时期,莱阳县隶莱州。

元代,莱阳县隶山东东西道,初属益都路,后属般阳路。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年)立胶东中书省及行枢密院于莱阳,总制东方事。

明清时期,莱阳县隶登州。

年(民国元年),莱阳县隶胶东道。年5月废道,莱阳县改隶山东省第八专员公署。年5月14日,莱阳县抗日民主*府成立,隶胶东行署。年2月14日,莱阳县析出莱东县(始称行署),莱阳县习称莱西县,同与今天的莱西市,隶南海专区;同年10月,莱西县析出莱西南县,隶南海专区。年8月,莱西县改隶西海专区,年11月,莱西县复隶南海专区。年3月12日,莱西与莱西南县合并,称莱西县;6月1日,莱西县改隶莱阳专区。年10月17日,莱西与莱阳两县合并,称莱阳县。年10月5日,莱西与莱阳两县分治,年1月1日正式办公,均隶属烟台地区。年10月1日,莱西县改隶青岛市。年2月,撤莱西县,设莱西市。

“沽水系”的莱西地区,自然优势得天独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古文化而古城古国,成为古代文明的源头和摇篮,成为半岛地区的*治、经济、文化中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在莱西地界上建造*土台,作为秦帝国和其自身的象征震慑一方;西汉一代,胶东国是全国最重要、最富庶的藩国,这都是对于这一地区上古文化和重要历史地位的认同。自东汉时起,形势逐渐变化,这一带的历史地位一度急剧下降。这其中既有*治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从*治层面说,改朝换代,需要尽量消除前代的*治影响。从王莽代汉改制开始,这一带就是要力图削弱、革除的重要对象,胶东国的废除、即墨城的降级、衰落,邹卢县的撤销都不能排除*治因素的作用。从经济方面说,发展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早期历史阶段,农业几乎是唯一的重要经济部门,大沽河流域的莱西地区丘陵平原地带,是原始先民们创造历史的最重要舞台,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大的*治、经济形势都在变化。在胶东地区,自西汉前期,在东部和北部析置了东莱郡,渤海沿岸的掖县、*县一带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农业先进地区,加之富有渔盐之利和海上交通之便,重心的迁移渐成必然之势。明代以前,莱西、莱阳一带向隶莱州,从明初开始,改隶登州,同样说明了大的*治、经济格局在起变化。年10月份后,莱西、平度改隶青岛市管辖,也是格局变化的作用。

大的形势虽然有如上述的变化,但是有些东西则是始终没有改变,也是无法改变的。莱西地当“咽喉”、枢纽,这一点从未改变;商贸通衢的地位也从很早就显露出来。众所周知,水沟头最迟从清中叶起即成为半岛物资集散中心,水集为胶东四大集之首。秦汉以前,这一带远离王朝统治中心,*事战略地位并不显明,唐宋以后,海疆多事,尤其到了元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很尖锐,莱西一带在胶东地区的*事战略作用显得异常突出。元代在桃花寨子设置*事要塞,成为胶东*事重镇,崔琳家族世代守备。元代莱西一带也涌现了诸多*事人才和武功世家,计有双山马亮、东冯埠藤显、隋家屯隋宝等,官至元帅、将*,位至封侯,世代喧赫。

从东汉时起,尤其隋唐之后,莱西、莱阳长期为同一建置,清中期以前,栖霞、海阳也都曾是莱阳县的版图,莱阳县也因此成为著名的大县。就莱西、莱阳来说,以铎山山脉为界,实分为沽河系与五龙系两个自然区域,早期的治理情形缺乏资料,无由得知,明代有乡的区划,清代更有区、乡、镇、村的区划,从区划建置上看,沽河、五龙两个区域的界限也是清晰的。清乾隆三十二年(),姜山镇设置莱阳县的二级衙门,民国二年(年)才撤销,前后存在了年。据说在这多年里,历任县令每月至少有10天时间是在“二衙”办公,其余时间则有县丞专门署理。其后,莱西、莱阳分治,莱西辖域基本上恢复了西汉时置县的幅员,或许含有历史的必然。

莱西的建城史,如果从西贤都的原始城算起,已有四、五千年之久;如果从邹卢古城或长广故城算起,也有二、三千年之久。但是,直到3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依然没有形成一处能够称得上“城”的**机关驻地,在那之前只能以水集镇当之。这个数百年来的半岛物资集散中心,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面积不足三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三万。四十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几经调整和重新制订,城市性质数度变化,至今城市建成区3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万。一座青岛北部绿色崛起的典范之城拔地而起,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建置沿革,尤其与隶属关系关联非浅,值得认真探讨。

                老朴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