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食客云游三十年,带你尝遍中国酸味 [复制链接]

1#

从傣味树番茄喃咪,到内蒙古各式酸奶制品,甚至是广西南宁酸爽的老友粉。“酸”是中国“五味”酸甜苦辣咸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味道。这种味道包容性极强,可与各种味道复合,不同人群的饮食习惯不同,但普遍都能接受酸食。为了对这种奇特的“酸”一探究竟,资深食客要云历时30年,遍寻中国大江南北,游走四面八方,将中国人吃酸的历史、习俗、地域差异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实现了对“酸”文化的深入探索,该书也入选了“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

云游30载

中国“酸”味的历史与文化之旅

禾酸、果酸、乳酸、酸饭、酸蚂蚁、老陈醋、镇江酸......在中国,酸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一枚幼年期就频繁迁徙,长大后游走四方寻味村野,探寻各地食俗的资深行者,作者通过实际调研和对美食的透彻理解,为读者带来了一次酸爽的阅读体验,描绘了一场让人疯狂分泌唾液的文字盛宴。

作者以“酸之味”“万年之酸””酸醋漫话”“酸域拟测”“酸之域”五个章节完美、细致地诠释了中国悠久的“酸”文化,涉及历史地理,故事与传说。

在“万年之酸”中,作者讲述了“酸”的历史。当讲述酸调味料出现时,他展现了自己强大的文化储备,“时入周代,人工发酵制作的酸味调料出现了。这就是‘醯’与‘酢’。‘醯’与‘酢’都是酱汁,但是据考古学家考证,当时的酱汁,都是肉酱,以肉制酱,制作的过程中会分解出大量有机酸,包含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为味道是酸的,写作醯,亦写作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醯,酸也’。”

在“酸之域”中,作者用故事诠释了侗族人吃酸的无奈。“侗家吃酸的风俗,自于艰辛生活的创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侗其实来自于‘峒’,历史上,长期被称为‘峒蛮’。受统治阶级压迫,生活困苦。特别是清中期改土归流后,土地被大量兼并,生活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为了生存,侗族百姓在饮食上形成了广取食材、节约简朴、善于备荒的习俗。将蔬菜、鱼虾、肉类做酸以利保存,细水长流,就是侗族先民的创造。”

在“酸之味”中,作者还来了一次硬科普,为读者细致分析了如今醋酸的冷知识。“我们今天吃的醋,从原料上分,有三类:粮食醋、果醋和白醋。中国的四大名醋,无一例外都是粮食醋。山西清徐的老陈醋、江苏镇江的香醋、四川阆中的保宁醋、福建泉州的永春醋是中国醋之翘楚。山西老陈醋的原粮是高粱,镇江香醋的原粮是糯米,保宁醋的原粮是麸皮和米麦,永春醋的原粮是糯米。”

在这里,作者带领我们首先认识了习以为常,却从未了解的“酸”知识,也让读者真切地来了一场追溯之旅,追溯隐藏在中国人味蕾中的“酸”食DNA。

跨越千万里

还原最全面的中国“酸”味地图

作为不安分的美食家,作者从北到南,跨越千万里,尝遍中国大江南北,吃到了北方的酸菜、酸饭、酸汤子、酸奶,也见识了南方的果酸、虾酸、牛肠酸、蚂蚁酸,将中国人舌尖上的那抹酸味儿化成清爽平易的文字呈现给了读者们,构筑起了一幅中华民族的酸食地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美食则培植一方人的味蕾。品尝一道地域酸味,就是品尝蕴藏其间的生活日常。作者用“各有特色北方酸”“川渝经典三大酸”“逢酸必辣贵州酸”“千奇百怪云南酸”“荤酸素酸湘鄂酸”“无微不至广西酸”“酸域之外也有酸”还原了中国酸味地图,也还原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场景。

讲到北方酸时,作者通过不同时代北方醋酸的食用之法,道出了人生之意,颇有智慧”穷酸”的哲理意味。“醋酸是为了取味,食物粗粝的时候,有醋调味,粗粝的食物便增添了几分吸引力。一种饮食变为一个庞大群体的饮食习惯,世代流传,就成为一方食俗,即便不再穷了,食俗仍然不会改变,只会精细化,营养化。好比穷的时候吃野菜,是为了保命,富了以后吃野菜却是为了健康,虽然都是野菜,内涵却已不同,如此说,今天吃馓饭调浆水,不再是穷酸,变成讲究了。”

讲到“恩施包谷酸”,作者也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在酸地图上叠加了酸历史,之所以有恩施包谷酸,是源于土家族与苗族的历史相遇。恩施是土家族和苗族的天下,两个民族食俗相近,均嗜酸,包谷酸辣子、糯米酸辣子则是恩施、湘西、重庆黔江一带土家族、苗族共同的美食,也构成了恩施的美食。再往前推,之所以苗族、土家族嗜酸,皆因曾经中南、西南地区苗族、土家族长期缺盐的境况所导致,以酸辣代盐,可以说也是这些少数民族的智慧之举。

当然,作者也不会就酸论酸,而是寻找酸域之外隐藏的酸。他旁征博引,讲述了徽菜地盘的分界,点明了他对于美食的一向看法,即同一方言区的人群在饮食偏好上,趋于相同,长时间地相互影响借鉴,形成集体认同的饮食口味体系,最终成为一个菜系。这不仅是对安徽菜实际存在沿准、沿江、徽州三个不同菜系的说明,也是对不同地域不同“酸”菜系形成的解答。

高清大图、优美文字

带来视觉上的“酸”味饕餮

不同地域的酸味皆以不同菜品呈现,从东北酸菜到西南酸果,从地方菜系到街头小吃,作者用多道酸味菜,将寻常百姓的人生之味娓娓道来。

书中用多张8p全彩美食照片,以及几十道酸味食谱,在了解酸食文化的同时“大饱口福”,来一次酸掉牙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描写酸味的文笔极为优美,既有老食客的沉着,亦不乏可爱活泼,读起来轻松愉悦。

作者用“酸之谱”开始,罗列出了多种多样的酸菜食谱,以及各色各样的酸菜烹饪方式。

作者坦言,中国人的五味,酸甜苦辣咸,把酸放在第一位,是很有道理的。中餐烹任,甜主要取之于糖与蜜,辣也限于葱、姜、蒜、芥、胡椒、辣椒,苦则限于苦味菜蔬和动物胆汁,如苦瓜、苦藠、贵州的“瘪”,成当然直接和间接来自于盐。甜成苦辣,基本都取之食材本味,唯独酸,除却自然赋予,大多为人工发酵而得,其品类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更为重要的是,接受酸味的人群覆盖面非常之广。有人不喜辣,有人不爱甜,无锡菜,连很多苏州人都嫌过甜,宁波的成连上海人都受不了。但是对酸,东西南北人几乎都不排斥。

“酸”已成了国民味蕾记忆,自古至今也演化出了多样的菜系。北方民族的酸奶,南方民族的酸汤、荤酸,东北的酸菜,华北、西北的酸饭、浆水,西南的腌菜、泡酸,华南的糟酸、醋酸,尽华彩纷呈,美味飘香中国人做酸的本领,无可比拟,似乎真的是没有做不出来的酸味菜,只有想不到的酸味美食。

作者手把手地教给读者做各类酸味菜的流程,读者可以跟着菜谱随时随地制作不同地域、不同场景下的酸味菜,满足自己对酸味的所有想象。

此外,书籍装帧十分精美,*绿色调的护封不仅清爽,还在色彩上给人以味蕾记忆,勾引了读者味觉中的酸味。书籍的波浪形设计还体现了PH酸度值概念,可爱有趣,内封采用精美特种纸,烫白工艺,摸起来手感柔和,看起来引人入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