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一生只择一良主而栖身的文人将士,纵观三方阵营,这类人不在少数。在注重“忠义”的当时,如果不忠,转投多主,将会是他一生的污点。
吕布,骁勇善战,和貂蝉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他的名声却是一片狼藉,正是因为他“三姓家奴”的污点。
但在蜀汉却有一名臣,他一生历任三主,不仅没背负叛主的恶名,还一路高官厚禄,被称为“忠臣”,为何会这样呢?
他便是黄权。黄权字公衡,今四川省阆中市人。他出身低微,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聪明才智。
初入官场,他只是一个郡吏,身份微不足道。但由于他过人的智慧和勤奋,很快脱颖而出,得到益州太守刘璋的赏识,并被任命为主簿。
这一时期,黄权的官职虽仍然很低,但在这个阶段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战略才能,受到刘璋的重用。
刘璋不敌张鲁时,他听从张松的建议,打算迎刘备入蜀。但他有所不知的是,张松已经与刘备勾结暗中搭上关系,准备取而代之。
正是黄权发觉情况不对,就和刘璋劝谏,说刘备必然不甘于久居刘璋之下,“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但刘璋不但不相信,还认为他在挑拨离间,破坏几人的感情,因此还将他外放。
而此时,张松、法正等人早已经成为刘备的附庸。当刘璋和刘备反目时,益州各地纷纷投降,黄权却闭城不出,拒绝投降。
直到刘璋投降后,他才大开城门。投降后,刘备一眼就相中了黄权,拜黄权为偏将军。黄权感谢刘备不杀的知遇之恩,此后便一直效忠于蜀汉。
在刘备的阵营中,黄权很快显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公元年,曹操率军攻打张鲁。
黄权意识到汉中的重要性,立即劝刘备,认为汉中是通往蜀地的门户,失去汉中等于失去一臂,必须重视。他分析得合乎逻辑、令人信服。
刘备听后,也觉得甚有道理,任命黄泉率部北上与张鲁迎战。在这次战役中,黄权总领中军,手中权力在握,足可见刘备对他的重视。
在《三国志》中称,“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正是因为黄权的谋划,才让刘备后来能够攻破汉中。
从这一事上可以看出,黄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勇猛非凡的军事家,智勇双全。
但黄权的运气真可谓不好,刘璋不听其谏言,丢了益州,刘备不听劝,夷陵大败。
夷陵之战前,连诸葛亮都对刘备这一计划三缄其口,但黄权却能直陈利弊,反对刘备亲自出征。
认为孙吴善于水战,这次顺流而下作战,很容易落得个进退两难的局面,“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不如派他做先锋,先窥探吴军的真实情况。刘备坐镇后方,显得更为稳妥和安全,但刘备却没听黄权之言。
说多后更是惹恼了刘备,将他打发到江北区防守曹魏。而结果也恰如黄权所料,夷陵蜀汉大败,黄权被切断回蜀汉的退路,不得不降于曹魏,再也没能回到蜀汉。
在黄权投降一事传回蜀汉后,众臣纷纷要求治他的罪,但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其家人一如往常,足以可见,黄权虽降,但他素日的品行却是得到刘备信赖的。
投降蜀汉后,黄权也没有卖主求荣。在“刘备杀害其家人”的言论四起时,他也能坚信刘备、诸葛亮的品行,愈加受到曹丕和司马懿的赏识、重用。
关于黄权此人,《三国演义》中说他“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抨击他一生侍三主。
《三国志》却说“黄权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而蜀汉名臣杨戏则说“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感慨黄权时运不济。
确实如此,但凡黄权能够留在蜀汉,辅佐诸葛亮,分担他的压力,那么蜀汉的结局说不定也有所变化。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季汉辅臣赞》
#三分钟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