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新主体的保护神
陈保平
市人代会即将召开,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列为本次会议的专题审议题目。之前,专委会主持召开了多次代表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并分别走访科技界、企业界代表,征询他们的高见。办公室还印发了“人大数字图书馆”特辑,收集了有关科技创新的资料,供代表参考。准备工作还是有条不紊的。
听下来,我感觉对这个问题是有共识的,无论科委、科协、发改委、高校、企业等,对什么叫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大体是清晰的,对上海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含糊。现在的关键是解决问题从哪里着手?
科技创新与其他创新一样,首先是建立在个人知识、天赋、创造力基础上的自主行为,所有的法规、*策、制度、资本都应围绕如何保护和激发这种创造力的最大发挥。有位代表在发言中谈到: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创新缺乏动力,要建科技创新中心,先要造成让创造力“野蛮生长”的环境。虽然“野蛮”两字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他内含的诉求和问题意识,还是反映了大多数代表的本质意见,即我们现在制约创造力生长的因素还是太多。只要把“野蛮生长”改成“自由生长”即可。看看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科技项目,哪一个不是从萌芽状态起就获得了相对宽松、公平、受到保护的环境。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研究一下他们的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史,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自主性、驱动力,基本没有受到太多条条框框、官僚主义、陈腐观念的阻力。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固然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种融合的外部条件首先是社会为他们创造了自由生长的环境:既有*府的放权,也有资本市场的支撑,还有宽容失败的文化土壤。可惜的是这样的人才和企业在中国还是太少。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所要求的能力,以IT服务行业为例,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支撑,我国高附加值的跨国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印度的这一比例为75%,可见,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国创新的瓶颈。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让创新型人才野蛮生长”,感受可能就不一样了。
用法规来保护每一个创新主体的权利和自由,把阻碍创新的权力挡在门外。我想这应该是人大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作者为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驻会委员)
(来源: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