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制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从考生的考试流程来看,他们报考以后,称为童生,他们参加的低等级科举考试统称为童试,分别是县官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学政主持的院试,才能获得最低的科举功名——秀才。
院试中成绩优秀者可以参加省级的科举考试,乡试合格者被称为举人,有任官资格;举人有资格参加第二年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会试,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几乎所有贡士都有资格参与殿试,殿试不淘汰人,仅作排名,考中进士,是举子们考试生涯的终点,也是他们入仕做官的起点。
一、考棚
清代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其考试考场可以称考棚、试院、贡院、试舍、校士馆等。根据规定,府试和院试可以借用府、州的提督学政行署举行,没有学政试院的地方可以就近使用官署、寺庙、文昌阁、城隍庙等建筑作为临时考场,但对于更低一级的县试,一直没有相应的制度。
许多县或散州在未建县试考场时,往往借助官署县衙、城隍庙、寺庙等地方举行考试,这就需要考生自行携带考试用的条凳,条件艰苦,造成了很大不便,同时,兴建考棚也是地方文运甚至民风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如辽宁朝阳县原属于蒙部,没有系统的县志,文化不兴。
光绪年间,“宰斯邑者为汤公补臣,湖南名孝廉也,为振兴文化,起建筑考棚十间。”可见兴建考棚是振兴地方文学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虽然国家没有明确规定,但大多数县城或散州仍会集合官方与士绅之力。
针对地方县试建造专门的考场,还有些地方依托当地书院或文昌阁,在书院或文昌阁的基础上增建考棚,满足士子考试的需要。
以安徽省为例,据光绪版《重修安徽通志》的记载统计,安徽省所属13个府及直隶州都建有举行府试和院试的试院,63个县及散州中,仅有18个没有举行县试的考场,清代安徽省举行童试的建筑数量多,等级分明,有助于提高士子们参与科举考试的积极性。
县试考棚中,太湖县考棚为毗邻书院而建,两者共同组成书院考棚建筑群,同治年间的《太湖县志》在卷首画出了它的规制图。
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太湖县的书院与考棚是毗邻而建的,考棚位于西侧,坐南朝北,中轴线上自北向南依次是龙门、云程发轫坊、艺圃,艺圃两侧为号舍;而位于东侧的熙湖书院则坐北朝南,会文堂与讲堂位于正门西侧,正门东侧是余公祠,最外围的建筑是书舍。
书院与考棚是士子们读书以求取功名的地方,二者毗邻而建一方面可以节约土地,节省建造成本,另一方面也免去士子们考试自带条凳、试无定所的不便。
由于治内应考士子数量有限,同时受限于县城人力物力财力,县试考棚在选址与规制方面表现出更大的随意性,出现选址基于方便省时、规制偏简单的情况。
但是府治内,用于府考和院考的建筑,多在前朝官邸或书院的基础上重建,选择城市交流便利或靠近公署的地方修建,规制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乡试贡院,只是规模有所缩小。
如安徽六安州试院,位于州治东大街,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照墙一座、鼓棚二座、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后楼,大门左右是巡捕厅,仪门与大堂之间为东西文场,大堂与二堂之间为东西厢房,这种建筑规制严格遵循候场区域、考试区域、办公区域的分区原则,满足地方府试、院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安徽是清代“人文荟萃之所”,读书应考之风非常浓厚,因此地方在建造科举考场方面非常积极,考场数量非常多,地方科举考场因士子考试之需要而建,也进一步浓厚了当地读书进学之风气,促进地方科举事业的发展。
二、贡院
清代举行乡试的建筑称贡院,共有17处乡试贡院。其中四川由于清初全川未靖,有四科乡试在阆中贡院进行,而后移入成都的四川贡院;湖南贡院与甘肃贡院是两湖、陕甘分骆后新建立的,安徽、江苏两省始终没有分岔,两省士子一直在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进行乡试。
清代乡试贡院选址方面都非常考究,大多选择在城市的东方或东南方,福建贡院位于城北,背负屏山,川河萦绕,负阴抱阳,风水极佳;陕西贡院选址城西门与元代选址城市东南方完全不同,也是考虑了西城地广人稀,便于扩大贡院规模,也便于陕、甘两省士子赴考。
湖南贡院、广西桂林贡院和成都四川贡院都是在明代藩王府宅的基础上改建的,四川贡院位于城市中心,占地面积广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同样非常优越。
从建筑规制看,每一处乡试贡院建筑群都可以按候考、考试、办公三个功能划分成三大区域,其中牌坊、大门、明远楼、号舍、至公堂等重要建筑齐备,并没有太大差异,显示出一致性。
但具体而言,以清代顺天贡院规制为标准来看,有一些地方贡院由于地形、考试人数、周围民居等限制,对自身规制进行了一些调整。
如湖南贡院,南边不方便拓建,而北边有大片空地,所以它的大部分号舍位于办公区域的北侧和西侧,东侧较少,整体建筑并不呈对称构造;清末江南贡院为了适应士子增多的局面,不断扩建号舍,同样由于地形约束,江南贡院新建贡院选在整体建筑群的东侧,整体建筑也不呈对称构造。
清代举行会试的考场为顺天贡院,八国联军侵华时,顺天贡院被火烧,遭到严重破坏,于是年顺天乡试、年的癸卯科会试、年的甲辰科会试“借闱”河南贡院举行,年科举制废除,顺天贡院再也没能复建。
三、保和殿(太和殿)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程序,由皇帝亲自主持,其余监临、提调等官,由王公大臣充任。清代殿试地点最初定于天安门外,后来改为太和殿,到了乾隆五十四年(年),保和殿举行殿试成为定制,只有嘉庆十年(年),保和殿维修,“又依旧例策试于太和殿两廊。”
乾隆二十五年(年)以后,规定文华殿两廊及传心殿前后房为读卷官房,阅卷期间,禁止人员随意出入。
保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结构,红墙黄瓦,檐饰彩画,金砖铺地,空间开阔,建筑等级非常高,彰显着皇家威仪和帝王气势,除了作为殿试考场外,还是皇帝宴请王公大臣的地方。
四、现存清代科举考场建筑情况
清代科举考场建筑数量多,规制完备,规模较大,但现代的保存状况并不乐观,这与科举考场建筑是城市文化遗产,位于城市重要位置,建筑面积广大,科举制废除后易被移作他用有很大关系。
这里讨论的现存清代科举考场建筑主要是指举行考棚等童试的建筑和举行乡试的贡院,举行会试的建筑即顺天贡院没有得到保存,曾举行过会试的河南贡院也仅有两处碑记保存,殿试建筑为保和殿,属于故宫建筑群,保存较好。
1.考棚
考棚是清代举行童试的建筑,在不同的地方也有试院、试舍、校士馆、考院等不同叫法,现存清代科举考场建筑有四川阆中贡院、江苏泰州学政试院、河北定州贡院、安徽绩溪考棚、广东龙川考棚、云南大理府考试院、福建汀州试院、陕西蒲城考院、四川广元昭化考棚、江西玉山考棚、云南建水考棚等。
现存清代举行童试的建筑保存状况不如人意,其中四川阆中贡院、河北定州贡院、福建汀州试院保存状况较好,且相关记载较完备,汀州试院目前作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修缮保护,作为清代院试考场的身份被淡化。
阆中贡院曾作为四川乡试考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定州贡院魁阁号舍建筑独具特色,因此这里重点介绍阆中贡院和定州贡院的历史沿革与修缮情况。
2.阆中贡院
阆中贡院又名川北道贡院,位于阆中古城保宁镇,占地多平方米,它不仅是目前现存较完整的科举考场,也是“阆中作为清初四川省会的文物实证”。
全川未靖之时,阆中贡院曾作为四川乡试考场使用,成都的四川贡院修好后,阆中贡院成为保宁府的府试考场。
阆中贡院为三进四合庭院式结构,从大门进入后是龙门,龙门后是至公堂,龙门与至公堂之间相距较近,至公堂后是一栋三层建筑——明远楼,周围是横四列、纵两列的封闭性号舍。龙门与至公堂之间建有十字廊道,置长椅供考生休息。
3.历史沿革
科举废除后,阆中贡院在川北道吴佐的提议下,修缮作为川北师范学堂使用;民国时这里曾驻军,后来又改为学校;建国后,年,阆中贡院被改建作为县委招待所使用。
年,阆中贡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经过多次修缮,年正式对外开放;年,阆中贡院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建筑现状及修缮情况
年,“为了城市发展需要”,阆中贡院后院和前院的殿亭被拆除,但前院考棚基本保存完整,前院号房也维持着原状。
年,为了进一步加强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阆中市规划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出台了《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阆中贡院作为阆中古城完整历史街区的一部分来考量,并根据规划在年复建了贡院明远楼,阆中贡院与状元楼、文庙等建筑共同展示阆中市科举文化的内涵。
结语
将阆中贡院作为一个整体考量,它的考棚等建筑保存较好,明远楼等建筑是根据历史事实进行重建的,修缮、重修时遵循了《阆中历史名城保护规划》《阆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因此,阆中贡院的修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