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7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灯火璀璨,由四川省文化旅游厅报送,阆中市文旅局、文化馆表演的表演唱《亮花鞋》从全国多个优秀作品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闯入20强,成为四川省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音乐类)的唯一节目。
演出一开始,9名花鞋姑娘轻灵端庄,一步一莲,步步生香。率先登场的《亮花鞋》曲调委婉清新、旋律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如群花盛放,用温婉的律动表达了川北地区劳动人民心中美好的呼唤。一曲演罢,全场掌声雷动,悠悠然的一抹四川风情,久久的回荡在演出现场上空。“音乐版《亮花鞋》主要是展现绣鞋女孩的心灵与手巧,在弘扬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承,赋予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阆中市文化馆馆长袁嫣透露说,音乐版《亮花鞋》以演唱为主,同时融入了些许肢体表演,整个场景唯美和动人,同时又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她同时透露说,音乐版《亮花鞋》是在此前几个版本的《亮花鞋》基础上最新创作的节目,表现形式更加集中,在民俗内涵和历史展现方面更加突出,进一步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应该说,其整体感染力不逊于此前亮相央视春晚的舞蹈版《亮花鞋》。
据阆中市文化馆长袁嫣介绍,“亮花鞋”也称“女人场”、“娘娘会”,是位于四川省阆中市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镇的传统习俗,也是阆中市市级非遗项目。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初二,女人们都会穿上自己绣的花鞋,到娘娘庙求拜菩萨,然后围在一起“亮花鞋”,通过绣花鞋、亮花鞋、赛花鞋等环节比看谁做的花鞋漂亮,并评选出花魁。最后大家载歌载舞,祈福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亮花鞋”习俗在节日期间给大家带来喜庆祥和,因而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并流传至今。年,中央电视台央视春晚曾经将阆中亮花鞋搬上演出舞台,一时轰动。
“正月里,梅花开,娘叫女儿听心怀,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四做鞋……”音乐版《亮花鞋》是取材于阆中老观古镇原汁原味的民歌创作,又融合了四川清音最具特色的哈哈腔、弹舌两种唱法,配上姑娘们动人的演绎,具有一种历史感,更具一种欢乐与喜悦的氛围。年,阆中市文化馆深入老观古镇采风,以传统民俗“亮花鞋”为创作元素,结合地域性极强的民歌小调和童谣,创作出音乐作品《亮花鞋》。后经省、市级两级专家的多次指导和提升,作品不断完善。文化馆还邀请四川清音传承人对歌手进行艺术指导,调整了音乐节奏,丰富了音乐韵律,增加了弹舌和哈哈腔的演唱技巧,四川味道极其浓郁。在歌词方面,增加了一段副歌旋律,添加“绣小康、幸福花开新时代”等词句,以更好地诠释、升华歌曲表现的主题内容,使这个非遗项目不仅是传承,更具时代气息与乡土韵味,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部分,更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生活的新面貌。在肢体动作上,《亮花鞋》以虎头小鞋为道具,增加了手的动作,对“亮”花鞋就是“亮”手艺、就是薪火相传非遗文化这一理念有了更直接的表现;根据修改的旋律和节奏,叠一些动作上的调度,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四川妹子泼辣、俏皮的性格特征。
据悉,《亮花鞋》创作题材独特,用音乐手法来表现民俗传承的唯一性,独特性,是它的亮点之一。其次是音乐织体丰富,旋律不仅抒情柔美,也独具四川特色,用清音对民谣念白,用哈哈腔和弹舌进行反复叠加,体现了四川姑娘温柔、贤淑、勤劳、活泼的精神风貌。最后是主题明确,表现形式与众不同。作品既传承和萃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之魂,也有时代之魄,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将民族性和时代性融合并存,相得益彰。
张晓东红星新闻记者王超
编辑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