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黔阳下什么样的古城,才是活的古城
TUhjnbcbe - 2025/6/13 16:43:00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接上文)

从对王昌龄的怀念中走出,走出芙蓉楼,继续在古城中闲逛,忽然看到“军统局黔阳特训班地址”的指示路标,不免有些兴趣,转进小巷,却又不见其踪影。总感觉黔阳又有些城府,初看时并无特别,有时却又给人以一些极小的惊喜,吊人胃口。于是将计就计,走入小巷深处。

▲黔阳雍熙街,拱门右侧是清朝票号,左边是红色标语,二者似乎对立,又似乎融合。

by小道亦可

小巷两旁逐渐出现了些地道的民居,封火山墙很高,与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有些许类似。民居大多紧锁,只能看看门上的题字和门前的装饰。又深入进去,有些民居景点的门却是半开半掩的,心中大喜,立马推门而入,结果一位拿着一根茄子的老妇人惊讶地看着我,用当地方言问我做什么事情,突然意识到景区还有居民居住,一下大窘,道歉后仓皇而去。

这不禁让我有点奇怪。景区竟然有居民?我想。这个想法初看很有道理,细细想来却大相径庭。景区难道就不应该有原居民吗?一时间又记起青岛的梁实秋故居,似乎也是有居民居住。人文的景区,一旦脱离了人,便只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景点,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古城的某个民居大门,斑驳间透露着往日的繁盛。莺歌燕舞恐是昨日,水远山高大概今朝。

by小道亦可

这让我想起庄子与楚大夫的对话。比起做一个在庙堂上被供奉的龟壳,庄子更愿意在泥地里做一只摇着尾巴的活龟。把古城、古街巷开发成商业化的旅游景点,就像是庙堂上的龟壳,它是没有灵魂的。对于古城而言,我欣赏的是一个聚居区,是人们生活的交接处,这就如同庄子所说的活龟。古城的建筑,布局,历史固然重要,然而缺乏了原住民,那么便总是缺乏了一种一脉相承的亲切感。有了人,古城的过去与现在,甚至于某种程度上的未来,便清晰地呈现于眼前。

这么一想,之前对黔阳古城的误解于是一扫而光,脚步也越发轻松。小巷两侧的历史民居样式也越发丰富,主要是民国,清代与明代民居。墙壁同样充满特色,有时是一个明清的字迹模糊的牌匾,有时是一面手绘青天白日旗,写着国民党制定的新生活标识,旁边却是一颗凸出的五角星,写着为人民服务,也有年实现黔城镇园林化的行动纲领。纪念孔子的文庙门前,“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几个尚存金色的大字印在灰白的墙上,刚刚看完孔庙后对孔子的尊崇立马又转为对封建的批评和反思……

▲国民党新生活标识。欣慰的是这些见证一座城市历史的遗留并未被所谓的“政治正确”所抹去——正确与否,人民自知,不需多加处理。

by小道亦可

历史的流动感,仅仅就随着几面灰墙滚滚而来,片刻间几百年间的历史印记在眼前闪过。有时兴之所至,向坐在门内小憩的老人了解生活情况,一问,答案均是不想随儿女到喧闹的城中居住。老人笑得很淳朴,皱纹都轻松地舒展开来,有几位还风趣地回忆起往事——不论是当年的文革,还是如今的惠民政策,老人早已不再在意他们的老屋是”资本主义的防空洞”还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遗产”,言语之间,云淡风轻,只存回忆,不记得失。

▲古城的大部分民间都仍扮演着住所的角色,有了居民,便有了生机。

by小道亦可

古城的精华是南正街,整条街道两旁均是清代建筑,以商铺居多,同时也保留有县衙遗址和一些高墙林立的窨子屋,我都进去探访了一番。窨子屋的构造值得一提,据传为侗族人发明,后逐渐传至汉族聚居地。进门后先是一处大型天井,两侧为走廊,过天井后则是左右共四间厢房,二楼则作为居所或仓库,再而又是一处天井,后房作厨房餐厅用,二楼居家。这是两进两层的标配。不过比窨子屋更有意思的是,革命标语又一次被保留在斑驳的墙上,铁锤与镰刀,仿佛又将人从对清代商街的臆想中拉出,再送入建国后的激情岁月中。这种强烈的对比,我以为正是南正街出类拔萃的理由,街道已然不错,历史延续的证据,则使得它更具多面性。

行至街道尽头,沅水从远方环绕而来,对岸的山郁郁葱葱,几只渔船停在微黄的沅水上,水面则倒影出对岸的山色,微风拂来,一切静好。岸边主要以宗教建筑居多,道观与佛寺交相分布,或许是为祈求沅江水位稳定,少灾少难而建,不过大多闭门拒客,也不强求一定看明白,于是绕城半圈而去。

▲孔庙一侧,灰白的墙上,隐约透着那个年代的激情。孔子对还是革命对?传统对还是革新对?让历史来评定吧。

by小道亦可

平心而论,在整体布局,建筑样式、城市规模方面黔阳古城显然不能与平遥、阆中古城相比,从历史地位看来,黔阳也并非有洪江古商城的重要性。然而,黔阳真正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了历史的踪影——无论是依旧居住于城中的居民,还是明朝到近代的历史遗存。我想,这或许也能称之为对历史的诚实吧。

战乱使得历史遗留被抹去,这无可厚非,然而,自负而轻易地消除所谓自认为是不能代表历史的标志——不仅仅是某些建筑意义上的标识,更是久居此地的原住民,这便值得商榷了。我并非专攻历史,然而,对待历史遗存,私以为本不应该区分对错——因为,历史会客观地展现给人们以让其形成主观性的判断——同样也不必过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黔阳下什么样的古城,才是活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