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金城古寺
金城山,距古城阆中40公里居阆中、苍溪、南部、仪陇、巴中县市中心地域。金城山又名蓬山、金峰山,四周松柏苍翠,古木蔽日。据考,四周拥有国有林1.5万余株,其中三人合抱千年古相(含菩提树)有十余株。
相传,蜀汉五虎上将张飞驻守阆中,曾兵三路平定秦巴,张飞亲率中路众兵,途经凉水、金城,命众兵在上山下植柏树数万株,张飞亲植数棵,以镇风水,至今还有数颗于年古柏,后人称之为翼德树。且说金城山势峥嵘,四壁如削,为防盗匪横行攻山行窃,早在南宋时期就建有东南西北四道寨门,铁支包门,固若金汤,山顶平坦开阔如城,故名金城山,沿袭至今。
金城山建有一座寺庙,名金城寺。寺中有一井,深丈八余终年不竭,莲花盛开,故名莲台山。建寺的前身名为“滕王山庄相传,唐太宗二十二年(),封其弟李元婴为滕王驻守间中,建《腾王阁》于沙溪玉台山麓腾王命侍卫金峰率随从择地选址建山庄(今名别墅),金峰三上莲台山其山势雄壮,奇特秀丽,遂命工匠建造金壁辉煌的四合院一座,挂有“滕王山庄”大匾,并取石刻赋后滕王多次赴庄避暑。后人为念金峰之功,将莲台山更名金峰山。唐代著名风水学家袁天罡勘大仪山系风水,经此山,见山势雄韦,咏曰:“骑龙过土桥,跨马上金峰”。后将山庄改建成寺庙。
直到明洪武元年()当地富绅曹璋虔诚崇佛,亲去峨嵋山瞻拜高僧效如。还乡后募化资金,仿峨嵋造型,请工匠三百,民工数千改建院十六殿堂,直到民国末期(38年,)前,寺庙建筑灵趋完善,其僧系已经历十二代。菩萨林立,香火旺盛。再说民国时期,金城寺开展唐会行香活动,热闹有趣。
我童年时代,每年春节的正月初六约几个小朋友跑到金城寺参加行香称漂香),在行香活动中,由会首持,抬着木望菩萨扶人拉纤;百名童男童女(青壮年)执全副鸾驾(仿皇帝出行的弯百面各色彩旗,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在抬着菩萨的前面由一名富或地方官员当“译老爷”,为菩萨作“翻译官”,坐上滑杆,威风八面接着,由杠神先生或和尚化装成二郎神,通称“灵官”坐在椅子上,一手拿照妖镜,一手拿霸王鞭,威风凛凛气势不凡。行队伍走在要道口上,配上锣鼓,灵官高帽:来年风润丽顺,五谷丰登兴财发,国泰民安……再就是几十文八仙,十几泼锣鼓,响声震天,近万人上路游村,沿途柏烟震天,说劈癌去邪巡游数十里,返程结束…回忆旧社会过春节办庙会,举香活动,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某实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演绎。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废除封建统治钊度,在“文革”动乱时期破旧立新,金城寺寺庙被废,和尚还谷,庙产归公,楼台被撒,十二代住持释兴荣(俗名王廷钦被定为历史反草命份子被批挨斗),许多佛经各类资料被焚。年建金城乡学校80金城寺改为金城乡中民年代初,阆中县委决定学校迁走另建,金城寺作为农村避暑游览景点。年1月市人民或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了初步维修。
二十一世纪初,当地群和社会各果志士贤达,在党委政府支持下,多渠道募集资金数百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重建。金城寺旧貌换新颜,楼台殿堂,雕龙画凤,金壁辉煌,楹联高贴,拜佛敬香者,纷去杳来,络绎不绝。寺内住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正是:群山沟壑绕金城,千年吉刹一色新。古柏森森环山抱,老寨菇巍守四门。金壁玉楼耸天际,雕梁栋显威灵。点缀新景今胜昔,笑迎游客如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