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付真卿
今天是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12年来,四川直面多震灾的严峻形势,着力提升全省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成功应对处置了2次7级、2次6级和70余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事件,奋力夺取了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伟大胜利,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抗震救灾的“四川实践”。
在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四川省地震局权威发布了12年来四川在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方面取得的成果。
坚持以法治为保障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治理
年11月,阆中市公安部门刑事拘捕了一名所谓的地震预报“达人”,该“达人”曾持续在网络空间上散布地震谣言,造成群众恐慌,严重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这是四川第一起因散布地震谣言而被拘捕的刑事案件。
近年来,四川以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为主线,加快防震减灾工作法治化进程,大力推进全省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健全完善全省防震减灾地方法制体系,及时修订了《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制定了《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四川省抗御地震灾害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出台了《四川省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市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求》等多项配套省级地方标准,住建、发改、地震等部门还就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具体适用,发布了系列规范性文件,全省防震减灾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从年起,四川对市(州)政府实行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和专项考核,各市(州)及县(市、区)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层层落实了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各级政府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抗震救灾指挥部,健全了工作组织体系,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当地财政预算,切实加大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
年,四川制定印发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施方案》,将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纳入其中,从此实现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三个常态化”:评估常态化,每年对全省重点地区地震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加强建议;演练常态化,每年坚持举行多部门参与、跨区域联动、全要素设置的抗震救灾综合演练;检查常态化,每年对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应急准备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督导。
此外,省人大还多次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执法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防震减灾法定职责,落实防震减灾要求,推动防震减灾工作。
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组深入成都、攀枝花、凉山等地实地检查,对四川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情况给予充分肯定,作出了四川“防震减灾事业得到充分发展、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较大提升、防震减灾法得到较好贯彻实施”的高度评价。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防震减灾技术水平
年,全省将实现秒级地震预警服务全覆盖,这既是《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也是四川防震减灾技术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
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四川组织实施了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继后又开展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极低频、川滇地震预警试验等项目和工程,不断提升全省地震监测能力。全省建成集测震、形变、重力、电磁、流体、GNSS、地球物理场流动观测、MODIS卫星遥感等观测项目于一体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全省大部分地区测震监控能力达2.0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密集城市达到1.5级,部分地区可达0.5级;对省内及周边3.0级以上地震提供1-2分钟自动速报、10分钟内正式速报。与此同时,四川组织完成了7个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8条地震活断层填图、12个城市地震小区划,以及项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十三五”规划启动之后,四川先后启动了《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四川省活动断层普查》等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将建成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与保障5大系统,显著提升全省地震紧急信息服务能力。《四川省活动断层普查》项目估算总投资2.1亿元,将完成全省1:25万活动断层普查、7条重要的活动断层1:5万地质填图、11个城市的1:1万城市活动断层探查,以及全省活动断层基础数据库建设,对于全省抗震设防管理、国土综合利用、城乡建设规划、重大产业布局、地震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四川坚持防震减灾科技与科普工作同步推进,组织出版了《四川省防震减灾知识学习读本》《四川省防震减灾知识“七进”读本》等19本科普读物,大力开发漫画、视频等新型科普产品,建立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