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11月20日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
阆中市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刚刚央视播出的《新闻联播》
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
戳视频了解详情
↓↓↓小编看完视频都激动的手抖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20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参加大会的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
南充市*协副主席、中共阆中市委书记张斌,代表80多万阆中人民,参加大会并领取全国文明城市奖牌。
再来看看现场图片
这既是一份城市的荣誉,更是所有阆中人的荣光!同时,也标志着,阆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阆中市成功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四川省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零”的突破。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阆中处处展现着城市的“文明表达”,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指数”,这正是阆中“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生动注脚。
创文·新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场硬仗打下来如今在阆中城区处处发生着喜人的变化赵家茶园城中村
位于七里街道白塔社区塔山路。多年来,该处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圈地种菜等不文明不卫生现象非常严重。年5月11日,阆中市“创文创卫”指挥部确定彻底解决“脏乱差”的整治方案,完成了杂草杂物清理,雨污管网埋设,化粪池建设等工作,如今,城中村焕然一新,老百姓笑容满面,“现在的居住环境好多了,你看现在的院子多漂亮。”今年75岁的社区居民邓桂珍说。益新家园
在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拥*街社区益新家园小区内,地面干干净净,难见一片垃圾。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马永泉说,以前小区到处是污水,私拉乱接的电线,一些小区居民甚至在小区公共地带“圈地”养鸡、养狗。阆中启动全国文明创建以来,益新家园对小区内的地下污水管网进行疏通,疏理电线,并在小区内规划了停车位。同时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对居民进行文明城市知识宣传、引导。如今的益新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阆中和谐小区、文明小区的典范。滕王阁临时便民摊点
在阆水西路,每天一大早,附近的农户挑着自家产的蔬菜等农副产品,在路边的临时市场销售,附近的居民走出家门,就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
创文前,阆水西路不允许农户卖菜,一些菜农就和城管执法人员“打游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阆中城管部门、沙溪街道办事处在阆水西路设置了临时便民摊点,允许菜农们上午9时之前在此摆摊卖菜,不仅方便了菜农卖菜,也方便了附近居民买菜。
阆中市第二人民市场
各个摊位蔬菜堆码得整整齐齐,地上贴着地板砖,每个摊位设计了下水道,经营熟食的商家戴着口罩,熟食全部放在玻璃橱柜里经营。就连菜市场内的公共厕所里都安装着抽水马桶。市场管理人员廖贵华说:以前的阆中市第二人民市场,环境脏乱差,地上到处是污水,商贩随意摆摊设点。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及时对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面貌都焕然一新。
万驰路口
说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给城市带来的变化,阆中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五中队中队长王加郁认为自己有发言权。王加郁所在的中队,主要负责阆中七里城区万驰路口一带的交通。万驰路口位于七里大道,不仅是进出国道线、广南高速的交通大通道,还连接着阆中行*中心,医院、学校,人流量大、车流量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的文明素质明显提升,以万驰路口为例,交通违法量下降了50%以上。”王加郁说,现在的万驰路口,机动车自觉按导向车道行驶,行人自觉等候红绿灯,非机动车自觉走非机动车道,交通井然有序。阆中古城
今年81岁的王桂花老奶奶,每天坚持到阆中古城状元牌坊入口处,为游客指路,30年风雨无阻。她身着志愿者服装,站在古城十字路口,只要看到有游客拿着地图犹豫不前,就会主动上前询问:“是不是找不到路了?要去哪儿啊?”阆中火车站
在阆中火车站,平时每天有3-5名志愿者,节假日有10余名志愿者,每天为天南海北的旅客提供志愿者服务,如咨询服务,或者是帮助行动不便的旅客进站、出站,或者是为旅客奉上一杯热杯,用行动温暖着过往的旅客。创文成果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阆中还先后投资近万元对个老旧小区、14个集贸市场、25个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区域进行治理;
将城区街道划分为4条标美街道、7条一类严管街、48条二类控制街、99条三类规范街、51条古城区街道,科学划定12个临时经营区域,允许流动摊贩在保障安全、不影响环境卫生的前提下开展经营活动,全面提升城市“烟火气”“生活气”;
建立起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常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激发群众热情,努力形成“上下总动员、老少齐上阵”的生动创建局面。
创文·经验
创文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有一边学习借鉴一边总结提炼一边求实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创文的成功之路突出为民惠民
以“五个+”机制统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建立“精炼标准+细化任务”的工作交办机制建立“领导示范+联合包片”的责任压实机制建立“表扬激励+广泛动员”的宣传引导机制建立“温馨提示+必要处罚”的警示教育机制建立“
汉砖,汉砖!
无数次,我忍不住走上前去,抚摸着它表面日渐风化的条纹,生出一串串神秘的冥想:两千年前,它在哪里?是被安放在豪门大院的高墙中,还是王侯陵墓的地宫里?两千年来,它又看到了些什么?它是否见证过三国群雄的你争我夺、大唐盛世的纸香墨飞、明末乱世的流血漂橹、抗日战争的连天炮火?又是谁将它从乱石堆里、从年代久远的遗址里翻出来,砌进了这户普通人家的院墙?冥冥之中是否有一种力量,让它躲过了无数天灾人祸,乘坐时光之船漂流到了今天?
一位文物专家曾惊呼:你们阆中人太奢侈了,被多少人当作宝贝的汉砖,竟这样随意地被砌进院墙!看来,专家也有少见多怪的时候,多年前,我曾在王家嘴见过一户农家的茅厕,砌墙所用的材料里面至少有一半是汉砖,如果专家看到这种情况,恐怕更要为阆中人的暴殄天物而惊掉下巴了。
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全国没有几个城市能像阆中这样,从秦代置县起,几千年来从未挪过地方,始终扎根在嘉陵江围成的这个半岛上。一些历史上也曾煊赫一时的大都会,早已被埋进地下、成了“遗址”时,阆中城依然屹立在原处,依然是活着的一座城、生机勃勃的一座城。
几千年走过,随便什么东西都可能成了文物、成了宝贝。
但是,对生活在此处的人们而言,这些秦砖汉瓦,只是祖上传下来的建筑材料而已,既然是建筑材料,当然就要物尽其用,断不会把它当宝贝一样供起来,或者小心翼翼地护送进文物保管室、博物馆。
真的,不过如此。
又有几个城市的居民,能像我们这样,在自家的院墙里找到两千年前的历史印迹呢?
所以,院墙里的汉砖,正是阆中传承千年的历史,以及厚重文化底蕴的直接体现。
嘉陵山水秀
阆中古城美
阆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不仅是一项阶段性的任务
更是一项长期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与文明相伴
让文明得以升华
一直是阆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人人不当旁观者
人人争当主人翁
让文明之花开遍阆中各个角落
内容来自阆中古城、南充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