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阆中文化现象集萃阆中的教育文化
TUhjnbcbe - 2021/1/12 12:37:00
白癜风有什么症状图         http://m.39.net/pf/a_6746049.html

阆中的教育文化

阆中士民重教育,喜文好学之风盛行

1、学校简史

(1)锦屏书院

据旧志载,明嘉靖年间(公元——年)知府张思聪初建,地址在锦屏山之阳,徐绍吉重修锦屏书院记,“保宁之有书院也,旧在锦屏山之阳,废有年矣”。

明万历年(公元年——年)知府周道直重修,地址在府儒学,徐绍吉重修锦屏书院记:“命名锦屏纪地灵也,附近学宫示仰止也。”

明天启年间(公元——年)侍御史彭某重修、地址在府儒学。明末毁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学使周灿重修。地址仍在府儒学。未几倾废。清乾隆十六年(公元年)观察使周琬重修,地址仍在府儒学。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年)知府庄学和移迁于地古治平园。庄学和锦屏书院记……玉台之南,锦屏之北,登高四眺,有胜址焉,龙凤两山于兹接脉、南东诸水、于此澄源、雁塔翼昂,星台坎抱。其于山文为阆字耶,于水文为巴字耶,然则于人可不为读书,阆字之区耶?……迁神祠,建奎阁,韧吟舫,辟讲堂,采石于山,运材于水,经始于丑之夏(乾隆二十二年——年),落成戊寅之科(乾隆二十三年——年),工累年计,费累千计,瓦石竹木累万计,厅、楼、亭累什计,皆奉观察刘公倡率九属牧令捐奉创基,而都人士闻风乐助以竣厥功也。

清嘉庆六年(公元年)署阆中知县李天培毁之。迁还城内故处,王应诏(字聘三乾隆丁酉科举人)说:阆中东郭二里建有锦屏书院,乾隆戊寅年春,师庄芝园庄学和先生守保郡时所落成也……余奔走二十余年始归,今往观之,已被前邑令李某惑于风水之说,尽拆毁矣,嗟乎!胜地高斋、鞠为茂草,书声弦咏,变作鸣禽,思缔造之维艰,溯渊之有自,盛难再矣,伤何如哉!题八绝以示后之君子,俾知前贤之遗泽,有终不可忘者(诗见艺文志)。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年)川北道黎学锦以城内书院别创会府,仍即城东书院旧址扩其规模建讲堂数十楹,石桥曲通竹径,幽引泉石。分星台远眺,螺塔睛波,莲增贮月,蓼岸渔舟。楼台交辉,虹桥溪涨,竹榭笼云,稼亭牧笛,治平辑古,宜园恒春十景,但不如前修的精坚。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年)保宁知府文照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改为保宁府联合县立中学堂。后“堂”改为“校”,后又改名“保属共立中学,联立中学”直至年停办。

(2)川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据旧志载“川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建于旧试院,以川北道置在故也。其经费由道属各县摊解,本县劝学所年懈银六百元。”又载“吴佐字容甫,山东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官川北道,持身清俭取吏严竣……曾任保宁府事,奖励文学,不遗余力。于光绪三十二年修建川北师范及蚕桑速成学堂”。可见川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是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创建的,第一届招收两班共一百六十人,入学资格是高小毕业,进校先读预科一年半,以后读正科五年。第二届以后招生一班八十人,改为四年毕业,办至民国十四年(公元年)因各县先后创办中学,滞解经费而停办。

(3)保宁府联合县立中学堂

满清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于是为应科举而设的阆中锦屏书院废了,代之而兴的是保宁府联合县立中学堂(以后把“堂”改作“校”)。它是本县第一所中等学校,也是那时保宁府所属中九个州县的最高学府,诞生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以后又更名保属共立中学、保属联立中学,经费由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州、九州县分担,学生由九州县保送,教师是就九州县中的高级知识份子里遴选,学校领导是府荐省委。第一任领导叫监督,由原锦屏书院山长阆中进士郑崧生担任。以后由巴州、达县、南江、广元等县人继长,录取高小毕业生,肆业四年毕业,为旧制中学毕业生。民国十七年(公元年)秋季起招初中毕业生,分文科、理科。这时学校简称保宁高中。民国二十二年(公元年),工农红*近临阆中城。地方入于战争状态,学校师生解体,红*北上后,因各县滞解经费停办。

(4)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系完全中学,校址在保宁镇西街。前身为遵行《壬子、癸丑学制》,民国元年(公元年)即《新学制》改崇实中学为阆中县立初级中学,以崇实中学第一班为县立初级中学第一班,从第二班起,年限为三年制。以后大体每年春秋二季各招新生一个班,并将高等小学迁走。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年)春,工农红*进入阆中,县立初中暂时停办。民国二十四(公元年)秋恢复。同时将原设在火药局街的阆中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并为阆中县立初级中学女生部,将女生部迁于学道街,川北联立师范学校旧址,后又迁于府文庙侧私营民生工厂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于民国二十七(公元年)迁往天安乡马家公馆。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年)创立四川省立阆中中学校,由阆中县立初级中学代办高中班,民国三十年(公元年)省立阆中中学临时设校于洪山乡化琳宫后,代办高中班即交还。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年)秋,阆中县立初级中学迁回保宁镇西街原址。民国三十五年(公元年)春,改为阆中县立中学校添招高中班,将县蚕桑局房屋扩为校舍。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年)十二月阆中解放,学校放寒假。次年三月,将省中并入,改为川北公立阆中中学。

(5)四川省立阆中中学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年)春,县人本爱护青年,昌明文化之旨,呈请省府于阆中设置省立中学一所,用符一般有志青年求知之殷望。是年秋批准设立,原假阆中县立中学代办高中一班。民国三十一年(公元年)夏,省始委派校长,当时因日机骚炸,暂以化琳宫为校址,三十二年春(公元年)以学生日增。乃呈请省府划前川北师范及保属联中二校之旧址,为永久校址,当时联中校址,为国立四中借住,仅就前川北师范校址讲学。期年、学生增至七百余人。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年)春,得铁塔寺为分校,添置校具,并以[爱护学校名誉]、[提高学业成绩]、[养成读书风气]、[树立自治精神]四大校纲,晓示诸生,校风渐正。抗战胜利,四中迁回北方,收回联中校址,即锦屏书院而培修之。移铁塔寺初中部于其间,直至解放。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年)下期,有男高中11班,初中3班,后拨初中一班到阆中县立初级中学,添招女高中一班。

(6)国立第四中学

民国二十八(公元年)五月由陕西安康迁阆,师生约一千七、八百人,利用保宁高中设校本部办高中,在五马乡设分校办初中,师生全系北方流亡人口。民国三十二(公元年)曾接收少数阆中学生、师生品类复杂,有三青团组织,也有地下*活动,校风受*治影响,曾两度殴击校长,学潮时起时伏。由于不满国民**训的统制。读书不安心,每到午后男女同学则游荡街头。但对课外活动很热情,有歌咏、球类、话剧、京剧、游泳等组织。每遇纪念节日,即参加表演,这在阆中文化上起了促进的作用,抗战胜利后,迁回北方。

(7)女子学校

女子学校开办于宣统元年,地址学道街,创办人梁清芬。她受维新思潮影响,有解放妇女意愿,在郑高生、孔震生、刘章五教界人士协助下,出面兴学,先后招女生两班六十余人,收学生每名五元作学费,不足由*府补助,属民办公助性质,辛亥革命时停办。

(8)阆中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元年(公元年)阆中士绅在官方协助下,开办了阆中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保宁镇火药局街。招收学生除师范一班十五人外。还招收了高小一班二十五人,初小两班共四十人。教授科目有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等,民国六年(公元年)因土匪盘据城内而停办。

(9)蚕桑学校

蚕桑学校于宣统元年(公元年)创办,地址在西街府城隍庙后,反正后停办。民国四年(公元年)成立蚕务局,学校恢复,更名为蚕桑传习所,民国八年(公元年)省议会议定各县成立实业所,将蚕务局扩充而成。以提倡实业为宗旨,蚕桑传习所继续办理,先后毕业六班、培训学生毕业者百余人。民国十一年(公元年)归实业局,后归建设局。

(10)实业学校

实业学校创办于民国八年(公元年)实业所成立之后,校址在府学衙署(黉学巷左侧,现绸厂),改为职业学校,织线毯白绸印花布等,后又添设木制漆染工艺,精巧玲拢,称誉一时,终因时局混乱,销路不广,以经费拮据而停办。

(11)私立皋颺中学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年)秋,国立四中由陕西安康迁阆时,其初中部为避免空袭,移居河溪乡陈皋颺宅院。翌年秋,该校奉命停招初中新生,计在三年之后,必有结束可能,而各科教师亦必纷纷他去。陈皋颺乃邀请该校校长崔济猛筹备接办初中,就已有滥泥乡之梁山关坝地一股及东岩寺庄业全份共五百余亩,捐作学校基金,学校始以皋颺名之,复依式组织私立皋颺初级中学校董会,自任董事长,并函聘本县公正士绅十余人为校董,聘四中一分校校长崔济猛任校长,复就原有住宅,划出一部,作为校舍,更遴选四中教师十余人任教职工作,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年)十月十一日招收新生两班,正式行课。

民国三十春(公元年)崔校长因事他去,校董会聘请四中一分校史地教员张夔石继任校长,四中本校迁阆城,乃以其旧地作为校舍。惟值连年大旱,经费竭厥,益以地处乡隅、聘任教师,至感困难。呈准县府以县城前女中校舍(阆中相国寺)作为校址。完成教厅备案手续。因校舍狭险,将过去四中在其邸宅所建茅屋十间移运来城,修建寝室一列,为学生住宿之用。对教学照教部规定学科讲授外,高级班次,增授“经学”一科。本校校产,概系沿河坝土,常因冲刷而产生租佃纠纷,经邀请地方士绅进行调解,并用仪测制成图说,订立合约,立碑钻字,从新招佃。经费收入,日渐宽裕,正常办理至解放。

(11)私立德启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护士校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年)医院时,感到作好护理工作,必须先使护理人员有较高的医卫知识,因而兴办此校。人数二十左右,毕业后填招,医院的需要。解放时,护士职业学校奉命迁南充办理。医院留阆中、医院。

(12)私立东岭中学

东岭中学创办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年)秋,校址设解元寺,经费主要来源,系驻*田颂尧以修潼保马路为名,盗卖全县官公庙会产时,被隐瞒解元寺常产四百余背,全年收益大部分被当地人私分。稍后,地方间高小毕业生逐年增多,仅有县中公办一所,不能满足入学要求,促使当地人士指产兴学,除利用解元寺房屋外,新修楼房教室一幢,办至解放。

(13)私立宏文中学

宏文中学开办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年)下期,校址设千佛场福音堂,缘于满足当地高小毕业生继续上进而集资兴办。招收一班五十余人,解放前夕停。

2、文化

(1)书店

①海清楼清末,顺庆(今南充县)蒲姓来阆开办书店,曰“海清楼”、肄于学道街天主堂侧,经营木刻书籍如《康熙字典》、《春秋》、《四书题竅》、《五经集注》、《荀子》、《朱子》及孔孟学说诸书,适应科举末期的需要。迨新学渐昌,古籍滞销时,则改刻川剧本(当时称为戏书)曾畅销一时。民国十年(公元年)开始经营(洋板书)(即石印本)随即更名为“肇新书局”。抗日战争胜利后,经销教科书及其他图书文具,可谓生财有道。至合营时止。

②醉新书局清末,县人王和廷开办,与上海商务印书馆挂钩,题额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特约经销处”,以经营教科书为主,兼销其他铅印石印书籍,特别是自编小学教材石印本行销一时,获利颇厚,民国六年(公元年)王被郑启和杀害后,其子王维玺继承父业,逐渐扩大经营范围,经销新文化书刊文具。进步书刊由此局暗中转发,传布红色刊物。直至解放。

③福记书局,复兴书局与大众文化服务商店。清末,阆中人张本初早年生活困难,经严仁斋介绍在锦章书局当学徒。辛亥革命后,接受新思想,从事文化商业活动。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离开锦章书局,乃肩挑书篓去川西边县推销新书,继在中坝开办“捷记书庄”在绵阳开办“福记书局”。民国八年(公元年),由成都运书回阆中开“福记书局”于武庙街。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营新书外,并经销文化教育用品。民国十三年(公元年)迁徐家牌楼新址,特约经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中华书局等发行的新学制、新时代、新中华中小学教科书。“五四”运动后,大力推销新文化书籍曾被国民*县*部查抄,并声言捕人,经贿赂大洋五十元后始免于祸。民国二十四年(公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国内统一发行复兴教科书后,代向川北各县运销。福记书局改名为“复兴书局”,业务开展极为顺利。

④重庆战时书报供应所阆中分所,此所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年)十一月由*的地下组织——阆中中心县委筹组的。重庆负责人为钱俊瑞,本县组织决定由张际中为经理,吴德元、马茂荣为店员,当年十二月份组成,开业于武庙街,供应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的进步书刊,代订国内外报纸杂志,并陈列有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国难三日刊》等宣传和适应中学生阅读的书报。当时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建国纲领激励人心,书店较能公开活动。民国二十八(公元年)华北方面以张萌梧事件开始摩擦加剧,驻阆中的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公署*治部与国民*县*部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年)七、八两月没收该所书籍三次至最后查封。书店曾呼吁各方请求复业没有结果,秘密活动至民国二十九年(公元年)清明节前一日逮捕张际中、马茂荣后停业。

⑤大公书报社大公书报社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年)开设于笔向街,推销新书报杂志,解放时停。

⑥大达书局民国三十五年(公元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开设于东大街。经销大达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两年后更名为“达善书局”,解放时停。

⑦阆中文化服务社该社系国民*县*部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年)春,以勒派方式指定几家丝厂各负担一千元,共筹一万元开设,以经营文具为主,兼营《总理遗教》、《总裁言论》等书刊,营业情况不佳,长时间处于半停顿状态。

(2)刊刻

①新和斋新和斋系浙江绍兴王姓于同治年间来阆,开始经营刻板印刷《四书注释》、《四书题竅》、《五经集注》、《纲鉴》、《东莱博议》以及历书、医书等。刻板盈屋、当时木刻书业誉为“图书府”,至民初、新学渐起、石印工艺亦较木刻线装美观,源源由申、汉、蓉、渝运来,木刻书本每况愈下、一厥不起,至民国十三年(公元年)“图书府”木板,仅作柴薪而已,延至民国二十年(公元年)停业。

②铁笔斋铁笔斋创始于民国二年(公元年),规模仅次于“新和斋”,翻刻旧书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当时阆中仍处于旧儒学时期,此类书籍初期亦有市场,到民国二十年(公元年)停业。笔削斋、聚贤斋、文林斋、益昌等于民国十年(公元年)左右相继出现,均以刻印契格表册、帐簿、信笺封、九宫格、副本等为主,兼营文具纸张、印红、字贴、笔砚等,有时接受顾主委托刻书,均能适应新潮流之所尚。文林斋与益昌经营较好,直到解放。

(3)印刷

我县印刷业,启迪于醉新书局经销上海石印书刊,以其书印工艺远胜于木刻,从而引入县中进行印刷。继而有“焕文石印铺”于民国九年(公元年)经营于状元街口,翻印学校教科书、表册、信笺封以及群众托印件,业务开展正常。不久县民生工厂亦设石印部,民生工厂停办时将设备转让焕文石印铺后,更名为“嘉明印刷社”,罗致技术人员,业务蒸蒸日上,为当时石印业首屈一指者。民国三十七年(公元年)购置圆盘机,排印名片、表册、请柬、信笺封、快邮代电等,业务日昌,为我县铅字印刷之始。

在此过程中,还有过“荣鑫石印铺”、“华盛印刷社”。于民国三十年(公元年)开设门市于东大街。“华盛印刷社”资本较大,经营得法,板式多样,经营直至解放,为县印刷厂创造了条件。

(4)戏剧、曲艺

①戏剧清末民初,阆中无固定剧社,间有川北“大盛班”、“益秦社”来此演出。民国十年(公元年)始建“升平剧社”。民国十四年(公元年)更换班主,改名“永庆乐”。民国十六年(公元年)*阀罗乃琼将太平寺后院作剧场,以高待遇聘天籁翠侠、琼莲芳、贺云章、肖楷臣等近三十多名艺人来阆演出,当时名伶云集,声名大噪,更名为“春熙大戏院”,除照章售票价每张二元五角外,另给绅商摊戏款,分配某某三本,某某五台,约期交款,不得有误!实闻所未闻。民国二十四年(公元年),原“永庆乐”回到阆中,不仅继受驻*把持,而且被恶棍欺侮,艺人不能自顾,旋复他去。民国二十八年(公元年)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公署驻阆。约集艺人组成“振兴剧社”,不久,离阆去广元。紧接着江油“桂华科社”,来阆演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年)边署狭持“渠河剧社”来阆,亦名“振兴剧社”。民国三十五年(公元年)边署撤走,原“永庆乐”复回阆中,与“振兴剧社”合并,更改为“保泰剧社”,经营到民国三十八年(公元年)春。同年八月,国民*七十六*“国声京剧社”来阆演出至解放。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年)冬,石滩举办“新民科社”组训新生。

上述剧团历史证明:旧社会的戏剧班社,均受*阀豪绅袍哥把持,在经济上无论是“分帐”、“包帐”,东家必须提收入的百分之四十,艺人按技艺高低分其所余,低者仅足糊口,收入不旺时,生活无着,行乞为生,患病无医药,多有饮恨而死者。在当时*治上,没有社会地位,属于“下九流”、受*阀,豪绅、恶棍以及袍哥欺凌,旦角且备受污辱。

七次组合剧社,其中以“永庆乐”较能识大体、重团结,抗日时期中能配合抗战宣传,上演时装剧如《打台儿庄》、《穷人恨》、《占地孤城》、《太太的枪》、《是谁害了他》等为人民作了许多有益的宣传。

②曲艺民国时期曲艺人员全是盲人,因为盲人在客观上无法从事其他职业,促使其选择清唱一途,走街串巷,谋求一饱。其有对弹唱学无所成者,则走入算命卜课的迷信道路。明知欺人,不得不图糊口而之。他们的生活困难,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生命朝不保夕。

(5)群众文化

①民众教育馆始建于民国三十年(公元年)冬,就北街文庙作馆址,栋宇宏敞,极利设施。内有图书室一所,儿童体育馆一所。在人口密集地区开设书板社三所,组办儿童剧团及歌咏队各一队。办民众导板,设民众问字处、代笔处。开办民众学校一所。纯教妇女,毕业高级四班,初级三班。推动各乡镇设立书报阅览室。接近解放时,馆址迁入铁塔寺(现人民*府内)创立幼稚班,收幼儿22名,有简易幼儿活动设备,为阆中幼儿教育之始。

②民众图书阅览室民众阅览室设中山公园内,购置和借用民间新旧藏书约二千卷,一湾流水,入眼花木,群众喜流连于其间。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年)县人肖伯惠商就商会侧房辟市民图书馆。借用肖氏藏书《万有文库》及其他新旧书籍约千册,订有商务日报,新新新闻,国闻月刊,血汗月刊数种,位于人口密集的市中区,阅书者较中山公园为多。

(6)体育场

体育场辟自民国十八年(公元年),本县城东与中山公园毗连,场址条件良好,安静宽广,分设蓝、足、排、网四个球场,除足球外,很少人来此锻炼。场内附设儿童体育场,备置儿童体育设备,亦极简,仅虚有其名而已。场地东近嘉陵江,白塔山雄崎,银螺浮云间,北负凤凰山,苍翠宜人,东接观音寺之古代建筑群,可谓风景绝佳。

来源/《名城档案》

编辑/

图片/网络

投稿/请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阆中文化现象集萃阆中的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