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
嘉陵江中游(阆中至仪陇段)先秦时期遗址调查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摘要:年1月至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嘉陵江中游(阆中至仪陇段)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共发现先秦遗址12处,扩充了嘉陵江流域先秦遗址的内涵,为进一步探讨该区域先秦遗存的分布状况、考古学文化面貌及聚落形态等提供了新的线索。
关键词:阆中市;南部县;仪陇县;先秦;聚落
重庆市荣昌区瓷窑里宋代瓷窑址调查、试掘简报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要:年11月至12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位于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大院村6组(今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14组)的瓷窑里窑址进行了调查,发现宋代窑址4处,分别为罗汉坟窑址、堰口屋基窑址、桂花屋基窑址和松树林窑址,并对松树林窑址进行了试掘。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等。确认瓷窑里为以烧造黑釉瓷为核心的瓷窑遗存。基本厘清了窑址分布情况、生产规模及其产品特征。此次调查、试掘为宋代民间制瓷手工业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瓷窑里;宋代瓷窑址;黑釉瓷;白釉瓷
探索与研究
甘青地区新石器
——青铜时代陶器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晓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侯光良(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高靖易(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摘要: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陶器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陶器演变的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晰。根据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7个文化序列的21处遗址点出土陶器数量、高度及组合(种类)可知在新石器—铜石并用时期,罐类数量比例上升,盆、壶、瓮类数量比例和高度(罐除外)下降,组合由复杂演变为简单;青铜时代中晚期的卡约文化时期,罐类数量比例达到最高,盆、壶、瓮类器皿数量比例衰落发展;辛店文化至寺洼文化时期,罐类比例和高度较卡约文化时期下降,盆、壶类数量比例和高度上升,组合由简单演变为复杂。结合研究区周边的气候记录及考古材料,发现气候变化、生产水平、生计方式、社会组织、财富观念及技术革新等是导致甘青地区陶器演变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陶器;演变
师道簋铭文新考
王一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师道簋是内蒙古宁城县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重要青铜器,簋铭94字,反映了益公、师道与辛公的相关史事。通过金文历谱的计算,可以求得师道簋铭具体年代为“周夷王三年(前年)二月初吉丁亥”。通过与“吴虎鼎”“师晨鼎”“繁卣”等器铭的对读,“道”与“辛公”等人的关系也得以体现。
关键词:师道簋;小黑石沟;金文;西周历法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食官监”陪葬墓墓主人探析
周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管理处)
刘聪(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周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管理处)
摘要:殉人现象在西汉诸侯王墓葬中时有发现,如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墓、广州的南越王墓等。狮子山楚王陵墓墓道内发现陪葬墓1座,墓室内2座。其中位于墓道内陪葬墓未被盗扰,出土印文为“食官监印”的铜印一方。据此,发掘者及相关研究学者多将其称为“食官监”陪葬墓,认为墓主为负责楚王饮食的食官监。该陪葬墓出土铜鼎、铜印、玉枕、玉璧、玉璜、铁剑、无字玉印等随葬品,出土器物数量及组合说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等级地位,与“食官监”一职不甚相符。因此,墓主生前当有更高的职位。墓葬内出土一方无字玉印,玉印原应朱书或墨书官职名称,此印或能代表墓主生前最高身份。
关键词:狮子山楚王陵;食官监;陪葬墓;玉枕;无字玉印
环渤海地区积贝墓研究
——兼论汉代环渤海航线之发展
宋薇薇(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王海(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积贝墓是环渤海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具有地域特色的墓葬形式,以往研究多着力于考古发现,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