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网上有关于四川阆中古城向联合国递交风水申遗一事的文章,小编索引查找,终于找到年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5版,整版刊登标题为:阆中这一年张飞袁天罡很忙。副标题为:一座川北小城的年文化景象。
值得一阅,尤其是热爱风水文化的朋友。
年,川北县级市阆中,两个人尤其忙。一个是副乡长,一个是乡村女教师。
戴彬的忙,有点突然。身为天宫乡副乡长,他上了一次江苏卫视《非常勿扰》,穿了件鸡心领毛衣,一夜为全国人熟知。然后,“一天接上百个电话”,不是相亲,而是问“荨麻疹偏方”。
乡村女教师的忙,一如既往。作为一个广告角色,她有时出现在央视,有时现身北京西站广告屏。阆中形象广告里,她的职责是教全国人民认字——“làng,阆,阆中。”据说,全国95%的人不认识“阆”字。
无论是参加一档节目,还是教一个“阆”字的广告,年,在舆论热点中,阆中和阆中人备受
……
年,阆中和阆中人,在繁忙中探索。
年已经来了,地处中国西南的阆中,并不太冷,春天已在路上。
路总是走出来的。正是有了一个个城市和乡村尝试“走路”,中国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才接了地气,有了依归和可能。
摘录中国商报相关报道——
阆中是否有资格启动风水申遗
“全国那么多的皇城古都,还有汉文化区域的其他那么多国家城市,阆中有何资格代表汉文化区风水文化联合申遗?”对于阆中启动汉文化区域国家和地区风水联合申遗,一些人心中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针对此疑问,中国商报记者特别采访了风水申遗权威人士、中国建筑风水专家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徐韶杉先生。“我推动风水申遗已有六七年了,我对包括国外的多个城市考察后,最终确定阆中作为启动汉文化区域风水联合申遗较为合适。”徐韶杉告诉记者。风水遗存可以说到处都有,但阆中的风水遗存相对其他城市较为完善,可以说是研究风水理论的活化石。人们用风水文化申遗,风水到底是什么,除了一般人难以看懂的晦涩莫测的风水理论箸作外,阆中的古城选址和古城布局可以让人们认识到风水精髓其实就是古代的环境宜居学,是古代城市选址布局规划的原始学术理论。”此说法并非徐韶杉一己之言,早在年,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就带领其研究小组到阆中考察。“阆中城的选址及经营发展,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规格思想、理论、方法和实践,其中尤其包括风水理论,积淀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也富含科学和美学成分。结合阆中的地理格局和山水形式,引证古代图腾理论而进行分析诠释将不难看到这点。”这是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阆中考察后得出的结论。王其亨为天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建筑风水理论著名专家,年、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年成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王其亨及其研究小组对阆中等地考察后并出版了著名的风水理论著作《风水理论研究》一书,该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阆中的遗存更是该书作为浅释风水理论与环境意象的重要范本。有关阆中的风水理论篇章就占有33个页码(占全书1/10),阆中古城选址及城市布局对风水理论研究的贡献之大不言面喻。王其亨及其研究小组认为,阆中古城的建筑群布局是风水理论的重要体现。“阆中古城的建筑布局,也正是根据后倚蟠龙册,前照锦屏山,并本着风水穴法中山向选择最重朝案"必以近案有情为主"的意象而规划的。”王其亨及其研究小组指出,“以此风水格局,在权衡阆中四面山水而择定的城市中心,即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及南对锦屏山的双栅街的十字交汇处,建有"中天楼",其意象正应风水理论"天心十道"之喻。城内其余街巷,殆皆由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形大街为主干,迭分东西展开。各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或为蟠龙山,或为伞盖山,或玉台山、西山、大象山、塔山等等,南向主街则多取锦屏山断片为底景。一些街道更以其所向起名,强调其风水主题,如蟠龙街、屏江街等等。”现中天楼成为了游客观察阆中古城风水的旅游景点。除此之外,王其亨及其研究小组还从阆中古城的选址上阐释了风水理论的“龙(山脉)”“砂(立体图)”、“水”、“穴”对城市选址的理论指导作用。王其亨及其研究小组考察发现,现存的阆中古城风水遗存格局始于唐朝,深受唐代的天文学家、风水宗师袁天纲和李淳风的影响。袁天纲为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与李淳风合著)、《袁天纲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高宗永徽5年(公元年)袁天纲来到阆中,并在蟠龙山筑台观天象,后沿隆山驿古道入阆中西南的天宫乡,因见其地理格局朗阔,风水绝胜,有如仙家灵地,遂定居于此,命终后葬于观稼山。而唐朝的另一位风水学大师李淳风是袁天纲的好友,在朝为太史令,专司天文历算之职。其一生最大成就是改造“浑天仪”、集注《算经十书》、著天文星象巨作《乙已占》及民间流传甚广的经世预言书《推背图》。其于高宗显庆元年(公元年)循剑阁石牛古道入阆中,追寻挚友袁天纲察得的“风水宝地”,后亦定居于阆中天宫乡,死后葬于五里台,与观稼山袁天纲之墓遥遥相望,在中国风水学的历史上被传为千古奇事。袁、李二人生前共同修建了天宫院,虽历经火灾,几经重修遗址保存至今,天宫院乡即以此为名。现在,阆中市在天宫院乡的天宫院遗址上恢复重建了天宫院,并修建了袁天纲墓和李淳风墓,恢复了天宫院古镇建筑,并用建筑实物的方式展示了风水文化,让人们在欣赏优美古镇和奇旎自然风光的同时,可以轻松当一回“风水先生”,科学了解什么是风水。天宫院目前已成为了较为著名旅游景点。阆中启动汉文化区域国家和地区风水申遗,可能性有多大,相关部门又是如何看待此问题的呢?不再将风水“一棍子打死”“我们邀请函刚一发出,韩国驻华大使馆就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支持和参与此事。”中国建筑风水专家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徐韶杉告诉记者。“我虽不能预言阆中这次发起的汉文化区域国家和地区风水申遗一定会成功,但是该举动对于推动人们对风水文化的正确客观认识、对跨国界文化遗产的申遗都将起到积极和重要作用。”风水申遗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对于风水的态度也已悄然发现改变,不再是以前那样一提到风水就认定是迷信,一棍子打死。“关于风水的问题,是不是可以确定为国家级申遗名录,都在专家的研究之中。我们对一般性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反对的,我们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告诉记者。风水是传统文化,还是迷信糟粕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也是其能否申遗的一个重要卡点。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古代风水的北大环境学院教授于希贤告诉记者,“要评判风水是传统文化还是迷信糟粕,首先应把风水的基础书籍看下来,弄清楚什么是风水再下结论。一些人连风水书籍根本都没接触过,就对风水简单下结论是不严肃的。”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及其研究小组通过对阆中等地风水研究发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延绵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特的体系。从世界建筑文化背景来比较,其中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于道路、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所谓风水的深刻影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文中高度评价风水学:“风水理论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重新来考虑它的本质思想和具体技术,对我们今天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来源:中国商报作者:邓大洪)
特别申明
图文综合自网络
原文仅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出处。
咨询电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