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阆苑底蕴深厚
-阆中市古籍普查工作纪实
阆中市图书馆始建于年,是四川省首批19个县级馆之一,现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单位。现馆藏线装古籍近册,其中清道光《保宁府志》、清嘉庆《四川通志》、清咸丰《阆中县志》等为馆藏珍品。这些古籍详实记载了巴渝一带几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为研究阆中、川北以及四川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地方治理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近年来,在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阆中市图书馆致力于各项古籍保护工作。年9月,阆中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二批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7个试点县(市)之一,在文旅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阆中市图书馆承担了古籍普查任务,按省普查办要求,在前期已普查的基础上,该馆积极招募人才、筹措经费,大力开展了古籍资源普查工作,效果卓著,成果颇丰。
上世纪80年代,阆中市图书馆进行过一次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但由于历史局限、编目规则、著录方式和认知能力等诸多原因,当时编制的目录多有讹误。年,根据四川省人民*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发65号)和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做好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前期筹备工作的通知》(川文旅发号)的要求,阆中市图书馆再次开展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通过多轮次的普查和认真核对,阆中市图书馆初步摸清了馆藏古籍家底,主要成果数据统计为:普查古籍种(部)册。其中经部种(《皇清经解》94种合为一种)册,史部种册,子部种册,集部种册;拍摄书影张。最终,完成了《阆中市图书馆古籍登记图录》、《阆中市图书馆古籍登记册》,并为每一种书按题名,册数、卷数等内容制作了书签。
古籍普查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一步,阆中市还将继续秉承着“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古籍普查成果的运用,让古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期真正实现“让国宝活起来”。
相关链接:
四川省古籍资源普查工作概述
古籍指生产于年以前,并以稿本、抄本、印本、拓本等形式行世者,诸如简帛典籍、敦煌遗书、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时期版印抄写的古籍、古旧地图、碑帖拓片、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以及西学传入后产生的新学书籍等。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堪称人类文明的瑰宝。
四川是古籍资源大省,历来有藏书、护书的传统,全省现存古籍资源位列全国前五,西部第一。四川的古籍普查,根据全省藏书的实际情况与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将普查范围从传统古籍扩展至民国线装书,即从古代至民国时期成书,并于年以前以稿本、抄本、印本、拓本等形式行世,采用传统装帧技术装订的书籍。
年,全国的古籍普查工作全面铺开;年,文化和旅游厅的文旅资源普查启动,古籍存藏调查,普查款目更细,从账册式的简目到较为专业的古籍编目,古籍普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截止年9月,全省共计古籍收藏单位家,涉及公共图书馆、高校、文博、档案馆、民间机构与私人收藏等,古籍普查在跨界、跨系统合作中取得了重大进步。全省21市州共计完成古籍普查册,版本以清代和民国版本为主,类型覆盖刻本、活字体、稿抄本、套印本、石拓本等,品种众多、内容丰富,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性和学术资料性。全省共计种古籍人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种古籍人选《四川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
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年9月10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持召开的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省委宣传部和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系会议成员名单的代表,21个市(州)文化和旅游局分管局长、公共服务科科长,全省国家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古籍保护单位的负责人,以及民间古籍修复机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宣布了《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古籍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三年行动方案》。
会上,省文旅厅副厅长赵红川指出,全省各级文旅部门和古籍收藏单位要以问号为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从四个方面着力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一是完善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建立新的部门协作机制、古籍保护单位工作机制和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协作机制。二是建立持续投入和效能评价机制,通过加大项目投入、落实常态投入、建立和完善效能评价机制、建立统计报告制度等举措,推动解决古籍保护的经费保障问题。三是建立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机制,加强古籍普查成果运用,加大与学者团队以及出版单位的协作力度,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开发古籍类文创产品,进一步激发巴蜀古籍的生机与活力。四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将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完善全省古籍保护专家库,建立完善古籍保护人才激励机制,让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人才有尊严、有前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