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阆中古城四川贡院
TUhjnbcbe - 2021/3/5 14:49:00
阆中古城——四川贡院国内我走过的城市中,还未见到哪个城市如阆中古城这样,科举文化底蕴深厚,表现主要有“三多”。一是阆中古城与科举文化有关的历史遗迹多;二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多;第三,无论古今,阆中古城中关于中国科举文化的景点、古迹多。我们落地阆中后,放下行李出门几步,就是一个高大气派的牌坊,上面几个大字赫然入目:“状元坊”。走过状元坊,就进了古城。在学道街,老远就看到景点高大的门楣上的“贡院”两个大字。关于贡院,下面一段文字概括精准:“四川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科举博物馆,全国罕见的科举文化体验圣地。贡院主要由大门、考棚、致公堂、明远楼等建筑组成的四合庭院建筑。是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展示场所。”先看看这占地平方米的四川贡院,它分为外帘区和内帘区。由龙门、至公堂、考舍、明远楼、会经堂等组成。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才的一种制度。明清时,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20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五科。省会迁往成都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科举制度废除。四川(阆中)贡院堪称中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科举博物馆。应该说在全国也算是“唯一”(南京也有一个贡院,但规模不及阆中贡院)。在贡院里我不仅看到了作为当时四川省最大考场所应有的一切:这里有主考官等官员的办公场所,有当年考生应试的考场、有系统介绍中国科考制度从诞生到衰微到消亡的翔实史料和珍贵文物,有考官视察、监视考情、处理公务的至公堂、衡文堂;以大圣人孔子坐镇、高大的牌匾上写着“明经取士”的名经堂等。仅就关于考试、关于试卷一项,就有提调厅、收掌所、监试厅、对读所、弥封所、誊录所、考舍等机构和实体地点。试卷如何运来,如何保密、如何存放、如何开启、如何监考、如何封卷、以至于涂抹的试卷如何处理等关于考试所应有的一切硬件及软件一应俱全。作为参加过中考、高考(小考已不必提及)的过来人,作为终生以教育为业的笔者来说,见到这些,真是大开眼界,感慨万千。云南建水的“学证考棚”,我曾看到比较系统的介绍中国科考制度兴起、发展、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轨迹,但是不及阆中贡院这一处翔实、细密,尤其是珍贵的文物比较多,看后真是大涨姿势!中华民族最早的教育家当属孔子。这位终生未“仕”、在无数“杏坛”布道式播撒知识的先知,用他那穿越时光隧道的深邃目光,早在其生活的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即教育不分任何身份地位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的光辉思想。我有时很惊讶:孔子这种人权平等的意识怎么可以在其生活的那个人权及不平等的时代产生!唯其如此,方显其伟大!中国教育、或者说中国的读书文化自古以来就极具功利性。两个最诱人的前景一个是”*金屋“、一个是”颜如玉“。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去的官位,有了官位,”*金屋“和”颜如玉“自然也就不期而至。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些思想贯穿起来,就把中国教育功利性说得再透彻不过。这与世界上某些教育理念大不相同。培根曾言“学习在于装饰自己”。所谓“装饰”,我体会就是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品味,几乎与”金钱“、”美人“的功利目的无大关系。学习和教育功利的目的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脱离时代妄议对错无实际意义。了解了中国自古选拔人才的历史过程,我特别佩服隋文帝杨坚这位中国科举制度的创始者,以及其后将其完善、对选拔人才更具普遍公正意义的的隋炀帝。隋杨父子的创举对华夏文明的进步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华夏文明走到今天,隋杨父子实在是功不可没。贡院里有一份“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简表”,概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清末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大致共经历了世袭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六个发展阶段。尽管由“龙生龙凤生凤”的”血统论“逐步演变到“任能赏功”、“郡县荐举”、”选人定品、中正负责“,但都不及隋杨父子创立的”公开竞争、统一考试“具有彻底、透明、范围广大、人人可参与的全民性特点。仅从改变个人命运这一点来讲,自隋已降,有多少贫寒学子在微茫的曙光中,通过”悬梁刺股“的挑灯苦读,实现自己”脱胎换骨“、改变命运的梦想!提升了自己为国家服务的平台,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了贡献!要知道,这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可是发生在要么是“血统论”、要么是上面某人说了算的“暗箱操作”和小范围的荐贤任能的时代。唯其如此,我为隋杨父子点个大赞!因为隋杨父子开创了中华民族广泛、公开、全民选贤任能的先河,使多少出身卑贱的寒门子弟重新燃起”知识改变命运“的奋斗之火!此风强劲的吹袭,也使我这个当今寒门之女得以在公平竞争的考场交上答卷,凭着考分(而不是出身、门第和关系)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而且我的读书目的已不再是”*金屋“和”颜如玉“,尽管没有完全达到”读书为装饰自己“的崇高境界,总为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垫上了一块高高的阶梯!我的今日还不是得古代科举考试的余荫之庇?公平竞争、不问出身、门第,一纸试卷说了算,这是科举考试大别于此前任何选官制度的最大特点、最大先进性。作为曾经作过四川省临时省会的阆中,清代四川贡院曾经举办过无数场各级科考。我在展品中看到一份准备呈给皇上“御览”的状元试卷,是用红色笔墨写成。内容我没有读完,仅那功夫极深的蝇头小楷、全篇文字如刻写般,无一丝勾抹涂画,干净、整洁、漂亮的卷面,看着就让人折服;我没有细读全文内容肯定会有惊人之笔,据说这是一份准备送呈皇上“御览”的“佳作”。倘若该考卷出自某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岂不是到了!贡院里有许多珍贵的史料,其中一份是清末科举改革、慈禧“开经济特科诏书”的复印件,这个老佛爷已经看到了大清江山的”大厦将倾“,延揽救国的经济人才对挽救国家危亡的重要性。这让我想到,连慈禧这位专制霸道的老佛爷都知道通过公平竞争、考试选拔人才的好处。四川贡院还真是全国最大的科举文化体验圣地。在贡院里,我们不仅看到当年考生实际考试的还原模拟考场情况,而且贡院还经常进行大型考试的实景演出。一排排打着旗子的官家队伍,骑着高头大马的临场官员,考场里坐着的一排排临考的考生,然后按照当年考试的全套程序,认真地“走”了一遍,周围是游客、观众和来带着子女的家长。这些家长的目的就是让子女实际感受这庄严考试对其今后人生平台高低的影响。阆中跟其它地方不同的是,我完全感受不到阆中人对科举文化的批判、抛弃,反倒看到家长带着子女来感受这种神圣考试的一切。在贡院会经堂,一尊高大的孔子塑像前,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父母为子女求高考成功、求考到名校、求好前程的*色布条。任何事物都有从发生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对历朝历代选拔人才起了巨大作用的科举考试终因弊端多多,而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当今中国普遍实行的各级各类考试制度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古代科举考试的影子。每年一次的高考,虽屡遭诟病,但是一位专家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它仍是选拔人才最公平、最科学、最合适的方式。英国是较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以至于世界各国争相效法。说起来当今强大的美国因历史较短,真正运用考试制度不过百年,哪里会有咱们大中华如此成规模、成体系、制度严密、历史悠久、不断改革、除弊兴利的科举考试制度呢?就是英国的考试制度,也是从中国“搬运‘回去的。因此,对西方很了解、对中国不但了解、并深深热爱的孙中山先生说,“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人类最古、最好的考试制度”。又说:“科举制度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作者简介:赵尉杰,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宋元明清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曾任深圳市特区女性研究会会长、特区社会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后调入深圳大学任教。副研究员。现居深圳。

图片由作者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阆中古城四川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