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广元境内古蜀道上的文化遗存,如果不说说柏林沟,那将是一个最大的疏漏。柏林沟是今广元市昭化区一个古镇,距广元市城区68公里,位于阆中至京都长安的古蜀道上,古时称“利阆道”。柏林沟镇历史悠久,风光旖旎,古风昭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国务院表彰为“文化之乡”和“广元县第一个无盲乡镇”。倘佯在柏林沟古老的石板街上,和着微风送来的丝丝清凉,白鹭、乌鸦低翔高飞,小船儿在湖中随波荡漾,身着艳丽的姑娘、嫂子穿梭于绿荫之中,衣著朴实的大叔、大伯忙碌在阡陌农田,悠悠清脆的牧童短笛,袅袅升腾的农舍炊烟。这片富饶的土地,融合着大自然的恩赐和柏林沟人的睿智。这儿青山绿水交映,名胜古迹遍布。有柏林夜月的落寞惆怅,岚湖晚渡的诗情画意,有湖面渔歌的愉悦欢欣,还有五马排空的磅礴奔放。好一幅渔樵耕读的田园牧歌,好一个人神共往的世外桃源。这情景,如梦如烟,亦痴亦醉。
古镇写春秋柏林沟远在西汉平帝时,开始兴有市场,公元前年秦灭蜀后,在嘉陵江西岸建葭萌县,治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土基坝。到了东汉顺帝永建3年(公元年),葭萌县因地域辽阔,就在柏林沟设置分县,亦称葭萌县。县治设在今柏林镇*府附近地方。公元年蜀汉先祖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将葭萌县拆迁至东山下(今广元老城),更名为汉寿县,柏林沟便改设为驿站,柏林沟建葭萌分县前后共93年。明万历25年()翰林学士*辉撰“岚桥碑记”、《广元县志》《保宁府志》《四川通志》均有柏林沟建县治的记载。据清道光年间《广元县志》记载:“先祖(刘备)留中郎将霍峻守葭萌,蜀定后,废葭萌迁东山下更名汉寿。葭萌县东汉时属益州广汉郡,今四川保宁府昭化县东南,即广元柏龙堡,柏林驿,是为葭萌故地”。
汉代以后,蜀地东防空虚,故在蜀道南路柏林驿筑城设防,利用金牛道与米仓道之间的连接线打通南往阆中等城池的道路。柏林沟地势非常险要,东有九龙山之要塞,南有烟灯山之高峻,西有剑门、牛头山之屏障,北有梅岭关作后盾,其*治、*事、交通作用可想而知。正因为柏林沟为古蜀道上之要冲,明洪武30年()柏林沟开始设置葭萌分司衙门,后来改为柏龙分司,同期建有城隍庙(向阳村佛爷崖)、文庙(柏林中学)、魁星阁、广善寺。城隍庙清初垮塌,文庙明初毁于火灾,魁星阁、广善寺(清乾隆7年复修)保留至今。柏林沟所辖公田傍和马场交界地方有条山沟,得名“分司沟”,至今沿用。而今县衙的房屋虽已风雨飘摇,但遗址遗迹尚存。后来,柏林沟改设两驿站:葭萌驿(后改为柏林驿)、歇马驿(今向阳村石圈子)。明代中期,广元县在城内设坊,近城设厢,乡村设里。广元县下设6个里,在柏林沟设置柏龙里,后来改为柏龙乡。清初遭火灾,分司衙门移魁星街,分司设总爷、师爷、衙役、禁子30余人,还设有监狱。从洪武30年柏龙设置分司衙门到清宣统2年废除分司制度,柏林沟共设分司衙门年。
清宣统2年(),皇帝下诏废除分司制度,柏龙乡就改为十四团区,团防局设于柏林沟。民国7年()柏龙、金帽二堡分治。民国22-24年(.7—.3)红四方面*进*柏林沟。在柏林东部建赤岚寺乡苏维埃*府,为第七乡。在西部柏林广善寺建柏林乡苏维埃*府,为第八乡。年1月红*暂时撤离,年8月,红*第二次进*柏林沟,恢复了柏林、赤岚两乡苏维埃*府。红*时期建*一年有余,柏林沟参加红*达余名。建国后报经广元县人民*府批准,牺牲和失踪的红*烈士80名。年3月31日红*渡嘉陵江北上抗日后,柏龙团防局改名联保办事处,机构从柏林沟迁石井铺。民国27年()改名柏龙乡公所,乡治迁新场(石井铺老街),柏林沟为第八保办公处,直至年12月14日(民国38年10月25日)解放保办公处,直至年12月14日(民国38年10月25日)解放。
(图为电视剧《十送红*》拍摄现场)
解放后,年8月1日,建立柏林乡人民*府、乡农民协会。选出正、副乡长,正、副主席,自卫中队长,乡文书等。同时废保甲,建村、组。机构设置柏林街魁星阁。年冬移广善寺。冬,广元县人民*府决定,在冯家河(今石井铺乡长岭村)增设共和乡。将柏林乡管辖的明安、马蹄滩村划归共和乡管辖。年10月,撤销共和乡,合并到柏林乡,同时将柏林乡所辖的大树村划归太公镇。年11月,又将新民村划归太公镇管辖。
年11月人民公社化后,将柏林乡人民*府改为柏林人民公社。年全国地名普查时,为了同一地区不出现同名公社,把柏林公社加了个“沟”字,定名为柏林沟人民公社。年1月,取消了公社、大队之名,恢复了柏林沟乡和7个村的村名。年12月26日,将柏林沟乡改建为柏林沟镇至今。以此计算,柏林古镇始建至今已经有余年历史了。
古镇周围沟壑纵横,五条山脊,五条溪流齐扑扑地汇向场镇,世人云,此乃“五马奔槽”之宝地也。柏林湖似巨人环抱古镇,镇址就坐落在半岛中间的风水穴位上,背后古树森森,前面烟波淼淼,实乃人间仙境。
柏林沟古镇依山傍水,丁字型展开,现存古街三百余米,街道宽2米,长余米,青石板铺就而成。蜀道南北驿路穿街而过,几株参天古柏形成天然屏障,10余株*梁树与成片翠竹掩映古街,天然成趣。古街西南朝向,临水而建,依山起势,步步登高,多为明清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民居以木架结构、土木结构、木石结构为主。青石板街道连接着场镇首尾,呈阶梯状显现高低错落,有楼有院,粉墙青瓦,飞檐翘脊,曲径通幽。木刻、砖雕、石雕古朴典雅,栩栩如生,堪称川北明清建筑的上乘佳作。古镇明清古建筑群文化底蕴深厚,为研究明清社会、思想、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证据。柱有石雕精美的石墩托住,檐有祥兽异禽相护,门有单双区别,大户人家双门拱立,普通农户单门独院,风格炯异,有简有繁。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民居的第一个天井的过厅里,立有四根柱子,柱子上面擎盖着双重屋顶,屋顶飞檐翘脊,雕梁画栋,颇具特色。场镇规模据说鼎盛时期比现在的数倍还大,连绵数十里。现在围绕柏林沟老街,周围数十里的土地上,挖开上面的一层活土,下面全是瓦砾砖石。现在走进柏林沟,都还能寻觅到古朴的秦砖汉瓦,青石板上还能依稀可见马蹄痕迹,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历史就被踩在脚下。
柏林古镇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后因入蜀道路改变,千年古镇逐渐被尘封。沧桑巨变,昔日繁华似锦的古镇沉浸在朦朦月光下、凄凄山野间,木石残缺,色彩剥落,虽然陈旧缺失,但原始、朴素的风范,依然光鲜迷人、引人遐想、昭人深思。走在柏林沟古镇小街上,触手可及的那一砖一瓦,一石一柱,雕刻精美的窗棂屋檐,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那被踩踏得光滑有凹痕的青石板小街,那屋檐下一排排被水注滴成的小石坑,那一间接着一间的茶馆、酒肆、打铁铺、小卖部、剃头铺,无不在诉说着古镇经历的风风雨雨,岁月蹉跎,历史变迁。柏林沟至今古风尤存,古建民居保存完好,堪称残留在世的川北民居之标本。
20世纪70年代,苍溪县在马蹄滩建电站,筑坝蓄水近1亿立方,致使柏林沟原来一条小河沟的水位上升了27米,形成人工湖泊,因地取名叫做“柏林湖”,当地人名曰“岚湖”,水域面积近亩。每逢节假日或是周末,来此垂钓、游玩者络绎不绝。湖面上往来穿梭的鱼船和乌篷船上,不时传来川北民歌的对唱和渔家小调,幽雅婉转的曲调和着一串串笑声在湖面上荡漾开去,顿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站在柏林沟古街最高处凭栏四望,远山近水,湖泊街景,寺庙古道尽收眼底。环绕古镇近10万亩的柏林湖是一个即将建成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湖上有15个码头,上船下船、船来船往就是古镇人生活的部分。盛夏时节,上千只的白鹭、千亩的水草、百余名垂钓者与那湖边洗衣的村姑构成一幅水墨丹青,铺在古镇这幅精美的画卷上!“浩渺江空接翠微,高楼远眺思依依”,清代诗人的“浩渺”之感,“依依”之情,恐怕只有在这柏林湖上才能真正感悟!游柏林沟古镇,别有滋味。走在踩踏得光滑有凹痕的青石板的古老的街道上,似乎还可以看到那一间接着一间的老式川斗结构木板房,一间接着一间的茶馆、酒肆、药铺、客栈、当铺,它们都向现代人诉说着古镇经历的风风雨雨,岁月蹉跎,历史变迁。耹听青石板上马蹄的清脆和战事紧急的呐喊,看那民居中的安宁和祥和,站在戏台之下,看台上翩翩起舞,水袖飘逸,川剧秦腔,戏如人生的精彩演绎,千古绝唱,和着台下惊喜的叫绝声仿佛在古镇夜空激荡。那精美的石雕人物,木柱上的饰物,都如梦如幻,古朴原始,述说着古镇往昔的辉煌和骄傲,透着一种让你在任何地方都难以感悟到的古韵悠悠。春游柏林沟古镇,你还会看到金*的油菜花在原野里撒娇含情,雪白的樱花在街头巷尾搔首弄姿,粉红的桃花含羞答答,绿油油的麦田散开着情怀,古镇以一种坦荡和大度,向你张开着双臂。河边小舟横渡,水清似镜,水鸟掠过,荡起一弯漪涟,偶而还会传来人们快意时的嬉笑声。
柏林沟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省林业厅、国家林业部已经把柏林沟列为省级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当地*府也正在申报省级文化名镇,并已经在设计维修方案。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形成的柏林湖,流域内无工业污染,保持了原生态与次生态的森林植被,为水生禽鸟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该镇冯家坪柏树林一带,夏季聚集的白鹭已达到上万只。湿地公园的建设,必然使柏林沟文化得到开发的机遇。想想明天,泛舟柏林湖,漫步古驿道,穿梭古柏林,呼吸着天然氧吧中的清新空气,听着岚桥会的爱情故事,欣赏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惬意,在戏楼下品味古老的川剧,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替,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诗意生活。柏林古镇的美丽景致、远古文明、古朴民风吸引着众多游客,正成为广元近郊旅游的热土,我们相信,明天的柏林沟会更加美好。
深山藏古寺小小柏林沟,不加任何修饰,几乎就是一个天然的文化公园。柏林沟的古街、古院、古寺、古楼、古树及古墓等都埋藏着历史,埋藏着故事,埋藏着文化,埋藏着无数的特别,埋藏着无数的神秘。
众多的古寺庙成堆地在这里出现,是柏林沟的奇观之一。柏林沟先后建过十余处寺庙,著名的寺庙有“五岚”胜迹:代表*色的叫金岚寺,代表黑色的叫岚坦寺,代表白色的叫岚黎寺,代表红色的为赤岚寺,而代表蓝色的却是一座古桥岚溪桥。历代佛教盛行,香火不断。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广善寺,就值得一读。
广善寺始建于东汉顺帝永建3年(公元年),盛于唐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0年历史。据清乾隆壬戌碑记:“柏林沟广善寺为汉代名刹,寺前大柏树一株,院内二株,故曰柏龙乡,又曰柏林沟”。在唐、宋、明、清年代极为兴盛,是川北僧人受戒出家的著名禅院,号称“川北丛林”。广善寺周围古树掩映,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人称河畔佛国,林中古刹。现存寺庙为清乾隆7年(年)复修,广善寺现有规模,保持着晚清风格。三重殿堂,层层递进,步步登高,塑有佛像数十尊。前殿为大雄宝殿,中殿为弥勒殿,后殿为观音殿。望着那位永远带着笑意的弥勒佛,就想起了那幅精典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眉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广善寺年7月经广元市人民*府和元坝区人民*府批准,恢复了广善寺的佛教文化生活,并命名为首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饱经沧桑,历经风雨,阅尽人间哀与乐,能独善其身,也真不容易
这里除了广善寺,还有、岚坦寺、赤岚寺等。岚黎寺修建于东晋,赤岚寺修建于武则天时代,极盛时拥有九龙十八殿,它们都见证着当地佛教文化曾经的兴旺。广善寺在五十年代佛像曾经被毁,乡*府、学校、医院、粮站、供销社诸多单位皆设于寺内,年全部复修。重塑如来,梵音再起,善男信女虔诚而来,香火一日盛过一日
广善寺的门前有两株参天古柏,像一对桅杆耸立在庙门,当地人们把它叫做“张飞柏”,又叫“桅杆柏”,传说乃蜀国虎将张飞引*过此所植,其树高三十余米,枝繁叶茂,如两把巨型的遮阳伞,撑于门两侧。柏梢常聚乌鸦无数,它们早飞晚归,往来于“五岚”胜迹之间,年年若斯,成为柏林沟独一无二的又一大奇观。。通常说乌鸦这种鸟儿不吉利,但柏林沟人不讨厌它们,因为“道生于平和安静、德生于谦和大度”,显示了柏林古镇百姓的包容与纯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广善寺的庙门前还有一株古柏,树龄比寺庙门前的桅杆柏还要长得多,与庙门前的两株桅杆柏成等边三角形排列。据说,这株古柏与两株桅杆柏象征三国时蜀国的“刘、关、张”,古柏很有灵气,引来不少的善男信女在它身上挂红布,在它脚下烧香许愿。据成都昭觉寺的碑文记载,广善寺乃川北著名古刹,就连成都的昭觉寺都是广善寺分出去的僧人所领建。游人立于广善寺门,头顶古柏,清风徐来,古街上炊烟袅袅,偶有农夫牵一老牛顺街而去,那牛蹄敲打在古老的石板上,生出了一派空灵之音。这声音,涤荡着人的灵*,净化着人的心境。这时,你顿感宇宙无穷,叹人生苦短。此情此景,与外面世界的灯红酒绿、匆忙喧嚣,恍若隔世。两眼微闭,心静若水,波澜不兴,宠辱皆忘,整个灵*和心境都得到了这古镇古风的洗礼。
寺内有保存完好的文物有九龙碑、秦砖汉瓦、明清木刻五福临门、乾隆碑记等文物。九龙碑是广善寺的镇寺之宝。驻足九龙碑前,不能不感慨它做工的精巧。,图案霸气,线条流畅,装饰精美,可见当时匠人技艺的不凡。相传为北宋大观3年,皇太子赵佶做太子时,曾到过柏林沟一带,并在寺内小憩,称赞广善寺弘扬佛法,以慈善为本,忍辱为行,并赠银。后来钦宗赵桓坐了皇帝后,利州府南道民众与僧人为报皇恩刻制“九龙碑”一座。碑宽90厘米,高厘米,为镂空石雕。碑身左右分四条龙,顶上一条龙,雕以瑞云翩翩,以示乘苍龙而青云直上之意,碑中间楷书“皇帝万岁万万岁”七个大字,此碑距今已达余年。年在广元举办的西交会上,经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寺内还有一块五福临门匾,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这是一扇十分精美的镂空木雕,匾宽厘米,高厘米,匾四角雕为蝙蝠,中间为一生动的龙组成一个福字,四只蝙蝠,取其谐音为“福”加上中间那个福字,故称“五福匾”。古人讲究“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富即长寿、富贵;康宁,指无病痛;修好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高尚的思想品德;考终命,就是不死与意外非命。故五福临门寓意健康长寿,吉祥如意,表达了古人对生命、生活的美好希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善寺内的四个石磉登,上面雕刻着典型的天竺图案,这种图案的磉登,只有在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中才有。这就印证了“广善寺为汉代名刹”之说
柏林沟的古寺中还有不少与皇帝有关系的传说,比如赤岚寺的三宝玉石印,就是明洪武帝朱元璋与寺里小和尚交往的见证。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双亡,为了生计,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朱元璋云游时曾经到过柏林沟赤岚寺,受到了寺里僧人的热情接待,朱元璋创建大明当了皇帝后,便御赐赤岚寺一块三宝玉石印。所谓三宝玉石印,其实就是一块玺印,或曰印章。中国的玺印一般包括官印和私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印章,即宗教印。包括佛教印章、道教印章等。这些印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皇帝、各级*府官员颁发给寺院的凭证,还有一类是佛教寺庙自己铸造、雕刻的,供寺院内部管理或做法事时使用。赤岚寺的三宝玉石印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洪武帝朱元璋颁发给寺院的凭证。这块三宝玉石印现在流落在民间,有不少人亲自看见过,据说,此印为方形,四角微微上翘,印面铸造有“佛法僧宝”四字,阴文,篆书,印钮为龙。之所以印面铸“佛法僧宝”,因为佛是佛教的老祖宗,法是佛教经典,僧是佛的学生。佛法僧为佛教三宝。赤岚寺修建于武则天时代,极盛时拥有九龙十八殿,它们都见证着当地佛教文化曾经的兴旺。
柏林沟的古寺中还有一座叫做岚黎寺。岚黎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元年(公元年),为柏林沟“五岚”之一。寺院呈四合院格局,四面凌空,数十株参天古柏围绕佛寺,风景优美。据清《广元县志》记载“广南岚黎寺有张飞铁像高丈余的东晋文物”,清嘉庆4年(年),白莲教首领王三槐曾领兵反清驻扎于此时,寺庙遭火灾被毁。清嘉庆5年为保护距张飞铁像和一口大钟,柏林沟群众自发捐资修复了岚黎寺,可惜张飞铁像和一口大钟毁于极左思潮。距岚黎寺不足百米的一处石壁上,有一处精工细作的闭关修行洞,室内面积为平米,里面有卧室、客厅、饭厅、厨房、厕所等设备,是僧人闭关修行的地方,它与岚黎寺共同构成了一个佛教文化基地。这里还有原省*协委员、画家谢定超,书法家刘树诚考察后留下的墨宝藏头诗:“岚岭朝雾散,黎柏矗云天。古殿静绝地,刹然悟禅渊。”。年,经柏林沟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培修岚黎寺,现寺内塑有释迦佛、观世音、地藏王等佛像二十与尊。该寺于年12月被元坝区人民*府命名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岚桥的西头上了几十梯的石阶,便是街道轴线上的魁星楼,它修建于东汉永建三年,有多年的历史了,古老的魁星楼带给我们更多的沧桑感。魁星楼因供奉“开文运点状元”的魁星神而名声远播,方圆千里学子争相朝拜。魁星楼高15米,三层楼台,造型别致,飞檐走翘,雄伟古朴。相传是全县文武生员聚会之地。魁星楼全木结构。底层石板街道穿楼而过,中层为戏楼。旧时戏班当街唱戏,四乡八岭的百姓、南来北往的商贾挤于街头引颈长望,一派繁华胜景。二、三层间的楼梯旁还有圆型观景窗,三层为三檐六方,柱头上为斗拱,檩枋上彩画依稀可见。内堂塑魁星象,左手握朱笔,右脚踩鳌头,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意,科举时代人们祀奉魁星为一方神圣,因为他是天上文曲星下界,主管科举考试。这就吸引了那些想金榜题名的学子,或盼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清华北大之类名校,从而出人头地的家长们前来朝拜,香火特别旺盛。关于魁星,有一则民间故事讲,魁星原本是一位书生,然而生得奇丑无比,面麻脚跛。但是他心志远大,经发愤苦读,于某科考试成绩优异,进了“廷试”。皇帝面试时曾问他为何麻脸,他答曰“麻面满天星”。问何以跛脚,答曰“独脚跳龙门”。博得龙颜大喜,于是被钦点状元,后来成为神,则专主文运。而另有一则故事却说,魁星生前虽满腹经纶,可因其面目丑陋,屡试屡不被录取,最终愤而投海,幸被鳌鱼救得,升天成神。故事毕竟是故事,虽然,这种唯心思想不可取,但它至少说明了在百姓心里始终有着很古老的心理安慰,那就是神灵的佑护可以为自己和子女带来希望,只要看看魁星楼密密麻麻挂满的锦旗就能看出还真有不少人信这个。
柏林沟寺庙隐藏于山间,是一道寂静的音符,不管庙外阳光缠绵而暖热,庙内总是有一股清澈的寒意。如今除延续宗教的功能之外,更多的承担了观光功能。对蜂拥而来的游客而言,寺庙的神秘色彩让他们充满了景仰。柏林沟大山雄浑苍莽,清泉流淌不息,小巷迤逦婉转,古镇古韵律动。寺庙殿堂,饱经沧桑,古风浓郁,乡俗粗犷。可以这么说。柏林沟的宗教文化活动曾在历史上为促进社会安定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对于人们拓宽知识视野,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柏林沟的宗教文化是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弘扬柏林沟灿烂历史文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柏林沟的宗教文化也将是任重道远。
荒冢埋忠骨
在柏林沟,只要我们打开那扇进入历史的大门,就无法读完那一本本厚重的史书。古墓成群出现,又是柏林沟的一大特色。现存的古墓,有蜀汉龙骧将*关兴墓、蜀汉大将*马超衣冠墓、东晋首辅丞相郑处士墓、明代礼部尚书谈懋和他的儿子谈龙墓、明代锦衣校尉将*夏成墓、明代武进士、利州卫指挥使魏铎墓,还有清代冯姓夫妻合葬墓等等。
境内古墓,首推蜀汉寿候关兴之墓。关兴,字安国,生卒年代不祥,河东解县(山西运城)人,关羽的次子。原随父关羽驻荆州,关羽水淹七*后,关兴前往汉中报喜。后荆州失陷,关羽被杀,关兴随先主伐吴,杀吴将潘璋以报父仇,夺回青龙偃月刀。建兴六年(公元年),诸葛亮北伐时,随诸葛亮北伐,关兴出任龙骧将*、左护卫使,屡立战功,在诸葛亮第第5次伐魏战役中,关兴因诱杀魏将张郃负伤,死后葬于柏林沟。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平为关羽长子,字坦之,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关兴,为关羽次子,字安国。少已有名,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而关索为戏曲演义中人物,史中无载,民间传说为关羽三子,字维之。关羽失荆州后在鲍家庄养伤,娶鲍氏三娘为妻,诸葛亮南伐孟获时才归*,作先锋。鲍三娘在战斗中牺牲后葬于昭化曲回坝,其墓仍在。
关兴之父关羽,本字长生,后改云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由将而候而王而帝而圣,一生忠义仁勇,诚信名冠天下,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数千年来倍受海内外华人推崇敬仰。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建安五年(年),曹操进攻刘备,关羽战败被生擒,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曹公曾经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后来,可能因为“亭侯”位卑官小,乃去掉“亭”字,称汉寿侯,封地为汉寿县(现昭化,包括柏林沟等地)。关羽死后,关兴世袭其父亲的爵位和封地。
诸葛亮第5次伐魏时,派蜀中大将魏延、关兴于剑阁木门道(今旺苍木门镇)诱杀魏将张郃。现旺苍木门镇仍留有“射郃坪”“射郃石”以及“张郃墓”等遗址。在诱杀魏将张郃的战役中,关兴身负重伤,久治不愈,被送到他医院疗伤。送至柏林沟(三国时属汉寿)时,终因伤*严重而逝时年34岁,真可谓英年早逝。噩耗报后主刘禅和丞相诸葛亮时,二君臣十分悲痛,乃令:“以皇官厚礼安葬于汉寿葭萌驿(今柏林沟)”。于是就选择在柏林沟城隍庙山下(今柏林沟镇向阳村佛爷崖)一处有几十亩的林地里安葬,原有碑记曰“三国蜀汉龙骧将*关公兴墓”。关兴死后30年左右,魏灭蜀后,魏将庞会带兵进入蜀地,为报父仇(其父庞德被关羽诛杀),寻杀关羽后代,关兴的墓被庞会人马抄过,砸烂了碑墓。但柏林沟人被关将*的爱国忠勇所感动,将抄过的坟又修好,保留至今。过了大约一千年后,这块坟地演变为夏氏祖茔,但夏氏的祖宗碑上,也刻有“关兴葬在此山中”字样(文革时被毁)。《四川通志》、《保宁府志》记载云“关兴死于封地——汉寿县柏林沟”。直至现在,那个地方仍叫关家坟。
而今,关兴墓已隐没在荒山野草中,昔日恢弘壮观的墓地也“日出狐狸眠冢上”了。能见到的墓穴深不可测。据柏林沟健在的一位姓张的老人说,他小时候进去过,也只进入到第一层,里面巨石砌就,如皇宫一般。而且在里面取出一个大盆,盆内有几个小碗,小碗玲珑剔透,在光线下可以看得见手指。小碗无从考究,但那大盆却依然保存在广善寺里。
其次,谈谈蜀汉大将*马超衣冠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只埋着死者的衣服等遗物的坟墓叫做衣冠墓。也叫衣冠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葬法。墓内无死者尸体,仅埋死者穿戴过的衣冠,其坟墓称“衣冠冢”。据考古学家说,此葬法可推溯到氏族社会后期,在当时,氏族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双方尸骸纵横,无从收集,人们为纪念阵亡将士,往往要为他们举行隆重的葬礼,建造衣冠冢。后代沿袭,凡无尸骸者,多以“衣冠冢葬之”。
据《三国志。马超本传》记:“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今陕西兴平)。”三国时期蜀汉大将,蜀骠骑将*、五虎上将之一。蜀汉*权建立后,在蜀国,基本格局就是关羽驻防荆、襄,张飞驻防阆、苍,马超驻防西北。马超与张飞私交甚密,多次到张飞的防地阆、苍作客、谈兵。当时,柏林沟(三国时叫做葭萌驿,明代改为柏林驿)是古蜀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马超自然常常经过那里,马超的骡马常在驿站下面的沼泽地放牧、饮水,故那地方得名为“放马坪”,至今沿用。由于马超经常驻柏林沟,难免丢失一些衣物、兵器,被柏林沟人拾得珍藏。后来马超病逝阳平关的消息传到柏林沟后,柏林沟人深深怀念马将*忠君爱民,将拾得的衣物、兵器入棺安葬于柏林沟南面山坡文庙后面(今柏林沟中学旁)。清咸丰4年()广邑侯赵葆课为马超衣冠墓塑碑题撰“古缙绅墓”四个大字。年,中央考古队考察后认定此墓为马超衣冠。墓碑毁于“文革”时期,墓犹存。凡到柏林沟考察、游览的客人,常去马超墓凭吊怀古。
此外,柏林沟的古墓还有东晋首辅丞相郑处士墓。据《四川通志》记,郑处士,重庆人,咸康6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少傅(太子的老师)。公元年晋文帝即位后,郑处士任首辅丞相。公元年晋文帝病故,幼子司马曜即位,朝中大司马桓温专权,忠良遭贬。郑处士挂冠而去,隐归故里。途经柏林沟(葭萌驿)时,被柏林沟人聘请执教。太元元年(年),郑处士在黎山(今柏林沟岚黎村)建书院,名“黎山书院”,同时建寺庙名“岚黎寺”。郑处士在黎山书院任山长(校长)20余载,培育了许多文武人才,柏林沟至今文化底蕴厚重,恐怕与他也分不开。郑处士88岁病故,安葬于柏林沟文庙右侧(今柏林沟中学旁)。原有碑记云“东晋首辅丞相郑公处士墓”,碑高2米,宽1.5米,“文革”时期被毁,墓犹存。年,中央考古队考察后认定:“郑处士丞相墓属真墓”。
明代礼部尚书谈懋和他的儿子谈龙墓,坐落在柏林沟镇岚桥村谈姓祖茔。谈懋(——),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人,洪武24年()移民入蜀柏林沟。据《保宁府志》、《四川通志》记,谈懋于永乐19年()礼部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传胪(二甲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从四品),礼部尚书(从二品)。谈懋一生为官清正,68岁告老还乡,88岁无疾而终,殁后以皇官厚礼安葬,原有碑记云“大明礼部尚书谈公懋之墓”,“文革”时期被毁,墓犹存。谈龙(——),谈懋之子,据《保宁府志》、《四川通志》记,谈龙于明正统13年()赴京考试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三品)。谈龙一生忠君爱民,为*清廉,66岁衣锦荣归,86岁病故。原有碑记云“大明礼部侍郎谈公龙之墓”,“文革”时期碑被毁,墓犹存。像这样父子同朝为官,死后同祠而祀的现象,恐怕不多。
明代锦衣校卫将*夏成墓坐落在柏林沟镇岚桥村谈姓祖茔。夏成(——),是古墓中的一个本地人。据《保宁府志》记载:“夏成于明弘治8年()进京考中武进士,在京都曾任兵部郎中、锦衣校卫将*(三品)。70岁告老还乡,89岁病故。由于明代锦衣校卫的特殊身份,死后厚礼安葬,原有碑记云“大明京都锦衣校卫将*夏公成之墓”,“文革”时期碑被毁,墓犹存。
明代利州卫指挥使魏铎墓,在现在的柏林沟镇赤岚村魏姓祖茔。魏铎(——),柏林沟土著人。据《广元县志(清)》记,魏铎于明天顺6年中武进士,利州千户、利州卫佥事(五品)、利州卫指挥使(三品),64岁退休回家,晚年又任柏林驿丞,87岁病故。其墓碑云“大明利州卫将*魏公铎之墓”,当地人称将*墓。墓碑毁于“文革”时期,然墓犹存。
柏林沟古镇边上还有一处清代冯姓夫妻合葬墓,它的墓碑可谓一件艺术精品,当地人叫它花碑。墓碑上的雕刻分为好几个层次,墓体上都是保存完好的精美石雕,以人物为主,习武场景占居大数,刀枪矛剑,方天画戟,十八般武艺,造型生动自然,雕工精美绝伦,人物表情微妙微俏,让人大开眼界。墓碑上的雕刻女性特点突出,其中一幅裸乳妇人像,像是在陪夫夜读。穿越时空,让人惊叹,特别富有猜想。另一幅在墓门正侧,一小脚美女,露着婀娜的身段似在舞剑,既显媚态万千,又露巾帼英姿。两边是镂空的浮雕,墓碑上的雕刻大多是戏文里的场面,唐朝的故事又占了很大一部分。雕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气韵连贯,人物形象生动,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没有逃出厄运,棺椁被盗被抛,一些头像被砸,现在你能看见的只是一些残垣断壁。
柏林沟的这些古墓,见证了桑海巨变,见证了时代的兴起和烟灭,唯一不变的是小镇居民,一代一代的在这里繁衍生息,把一种坚守的信念延续,小镇的故事才会流传至今。
古桥诉哀怨
顺着柏林沟古镇的石板路往下走,下场河上有一座古石桥,叫做岚溪桥,明代为木桥,后毁于洪水,明正德五年修为六孔石平桥,清乾隆年间又被冲毁。后又修复为六孔石平桥。这座桥是古蜀道连接利州到阆中的交通咽喉,曾经经历过金戈铁马的战争,也目睹过商贾如云的繁华。现在这座桥是桥上有桥,桥下有桥,故名“鸳鸯桥”,文人们把它叫做“双虹卧波”。上桥为柏林桥,系修苍溪马蹄滩电站淹没了旧桥时所建,桥下还有一座桥,叫“岚桥”,又名“岚溪桥”。这旧桥背新桥,新桥重旧桥成为柏林沟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岚溪桥凄美而哀怨的传说,更为柏林沟增添了吸引力。
在传统的川剧中,有一则脍炙人口的剧目叫《岚桥会》,戏中不亚于“梦断蓝桥”的爱情故事,就取材于柏林沟岚溪桥上。相传明代利州卫指挥史魏铎之子魏奎元,在当时黎山书院攻书,回家途经岚桥,与一姓兰的担水的村姑相遇,一见钟情,相约次日三更在岚桥再次相会。不料,三更时雷雨交加,等候在桥上的魏公子被突入其来的山洪卷走,望着在洪水中消失的魏公子,兰小姐悲痛欲绝,跳河殉情。次日清晨,村民顺流几里打捞尸首也不见踪影,围观的村民忽见水中飞起两只五彩锦鸡,你呼我唤,声声哀怨,照影而舞,鸣声清丽,绕着“五岚”飞鸣,长相厮守,形影不离。贪婪的猎人总想捕获两只五彩锦鸡,然而从未能得。后来有人将这凄婉的爱情故事编成了川剧《岚桥祭水》,后又移植为豫剧,曾经红糜一时,经久传唱。如今,古岚桥已沉入柏林湖底,被新的现代化大桥所代替,只有枯水季节方能一睹真迹,但魏公子与兰小姐悲壮的爱情故事,却永远不会消失。
古镇话风情柏林沟山青水秀,那古老的镇子千百年来宁静、安祥而又默默无闻地隐藏在川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它远离尘嚣、远离现代化。生活在古镇中的人们自有一种淳朴、善良而有坚强的品性,他们面对着闭塞、艰苦的自然生活条件,勇敢、顽强地劳动着、生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柏林沟儿女,以生生不息、源源不绝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创造了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辅以热情周到的旅游服务,将把您带到一个奇特、美丽、如梦如烟的迷人境界。在柏林沟,除了追寻古人的足迹,呼吸山水外,还能领略到沿袭千年的民俗文化。
一是从来在民间生长,没有受过文人改造的地方剧目“金钱棍”,舞者手持内装铜钱的竹杆,或唱或跳,声情并茂,所有的辛劳与苦楚,瞬间羽化成尽善尽美的幸福。柏林沟金钱棍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四百年以前。发展之初,金钱棍是贫困的劳动人民用于乞讨的一种谋生手段,后来演化为在红白喜事、走亲访友或重大节庆时采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柏林沟金钱棍的艺术表演形式是说唱、舞棍、舞蹈,它的说唱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柏林沟金钱棍的曲目,往往体现着柏林沟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崇尚、美德观念以及新生活新变化等,所以,它又具有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柏林沟金钱棍的音乐唱腔是采用川北民歌的调子,以叙述性为主而又使叙述性与抒情性相互转换、和谐统一,因此,它又具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与研究价值。传统的金钱棍,是以一根细竹竿制作而成,竹竿长至厘米,竹竿的两端分节挖空,装上四五个小方孔铜钱钱,竹竿的表面涂以红、*、兰等色漆,再在两头系上红色的丝带为穗,敲打的时候铜钱互相碰撞发出哗哗的声响,丝带随之飞舞,非常漂亮。发展至今,柏林沟的金钱棍不再是两头挖空放铜钱,而是在两头各挂上几个响亮的铃铛,舞者腰缠红绸,这样在摇敲的时候响声就更加清脆悦耳,再加上二胡和笛子的伴奏,就更加传神动听。传统的金钱棍里采用的是实唱,结合当时需要的场景,自己边敲边唱,没有伴奏也没有音乐,仅仅是合着固定的17个节拍,跳的时候既可单手执单棍,也可双手执双棍,也可摇击或敲击发音,造成复杂的节奏变化。柏林沟的金钱棍颇有地方特色,与其他地方的金钱棍完全不同的是,敲击部位有肩、腰、背、臂、肘、两手、两膝、两足总共39个人体穴位,这样在娱乐的同时又能起到保健按摩的作用。技艺较高者还可使其在手心、肩头或背部等处旋转。金钱棍已成为柏林沟镇老老少少都熟知的娱乐方式,并引入中小学作为儿童健身操。
柏林沟的金钱棍所唱曲目唱词主要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新生活、新面貌、社会新变化等。金钱棍传统曲目如《十唱柏林沟》等,这里略引数句以饷之:“五月风光美无限,世界文化大发展,打起钱棍把话提,颂唱柏林古革沿。一唱柏林风光好,山峦俊美花木繁,锦鲤天鹅嬉碧湖,云外水乡桃花园。二唱三国古驿站,米仓官道沧桑变,古街古墓古寺院,完好保存至今天。三唱一段好姻缘,浓情蜜意生死恋,兰妹钟情魏公子,化对锦鸡守湖畔。四唱青山藏先贤,马超衣冠葬湖边,关家坟林埋关兴,夏成安眠夏家山。五唱古树名木赞,广善寺内两“桅杆”,古*梁下忆*梁,三柏又成品字圈……”。一曲柏林沟金钱棍曲目,真实地反映着柏林沟的变化和发展,唱词里那些古老的青石板古街、魁星楼、广善寺、岚溪桥,都深深地刻画出了柏林沟迤逦的风光、古朴的风貌与无与伦比的传奇。
柏林沟金钱棍表演者都是当地居民,以女性为多,表演时人数最少在16人以上,曾有过64人同时表演的盛大场面。他们根据节拍变换不同的队形,手执花棍边打边舞,动作变化多端。《田间的响声》作为柏林沟金钱棍的新兴节目,在传统金钱棍表演基础上重新融入了新的舞蹈元素,1年,柏林沟金钱棍表演首次在元坝区举办的“荷花会”上亮相,被外界所知晓,倍受青睐;2年,参加元坝区学校文艺汇演,荣获第一名;4年,参加元坝区举办的“闹元霄”慰问活动,受到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年正月,在柏林沟镇举办的首届喜迎新春暨欢庆国家湿地公园申报成功春节联欢晚会上成功演出;年5月,在元坝区举办的“青春元坝”民俗文艺调演中荣获第一名;还有幸参加了四川电视台“向全川拜年”的春晚录制。
柏林沟镇*委书记康斌说:柏林沟的金钱棍已经走出柏林沟,走向四川。柏林沟人还要努力让金钱棍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要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目前,镇*府正着手柏林沟金钱棍的资料收集、整理、汇编工作,准备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柏林沟金钱棍能够得到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