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黑瓦,青石板路,古意盎然,千年驻足之地,你会联想到哪里?是古意苍凉的平遥?是柔软悠闲的丽江?是书意墨香的歙县?还是,阆苑仙境的阆中?
阆中,中国四大古城之一,自古就是入川的重要通道,古城在此伫立百多年,历代的王侯将相都把她视为辖制西南的重镇,竞相在此设置郡州府道,唐初鲁王灵夔、滕王李元婴相继来到此地,按照宫苑格局大兴土木、广建殿堂,才有了现在阆中的格局。
对她最好的描述应该就是“揽嘉陵圣境,集天下风水”,嘉陵江水在古城前千年流淌,在山水之间,自然的地势风貌形成“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群山呈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四象之式”拱卫古城。
城迹故事
除了张飞,阆中还有什么?
走进阆中古城,古意盎然的建筑会瞬间带给你穿越之感,如果有幸在古城中邂逅一场细雨,当千年的云雾向你扑面而来,梦回唐朝也只是分分钟的事情,如果,你可以忽略周遭拥挤的人群;如果,你可以忽略林立的店铺里食物的香气。
阆中是一本最活灵活现的史书,岁月的烟云从古城深处扬起,氤氲在古巷老街间,旧宅幻梦里;一座座民宅以典雅的方式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房前屋后的尘土留下了唐宋元明清的痕迹,在巷角街边野蛮生长的野草,也以古稀老人的姿态,注视着如织的人流。
唐太宗时期,著名的风水大师袁天罡在长安任火山令。有一天,袁天罡观天象,禀告太宗李世民,说:巴蜀之地祥云瑞霭,有龙气,可能要出一代帝王。李世民一听大为震惊,恐怕这李氏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就命袁天罡前去斩断龙脉。
袁天罡要奉命前往的祥云聚集之地就是阆中。这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城北有一座盘龙山,这正是龙脉所在。于是袁天罡锯断盘龙山,断了龙脉。至今阆中都还有锯山垭的遗址。
风水大师袁天罡与李淳风当然除了百姓口耳相传的传说,这一座座旧宅,一条条老巷也承载着实实在在的历史,张飞就曾在这里驻守,不同于《三国演义》当中鲁莽勇猛的张飞,他在阆中驻守期间,打造兵器、扶持经济、发展农业,让当时的阆中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直到现在,阆中百姓的心里,张飞依然是这座城的千年偶像。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就是阆中百姓为纪念张飞建立的祠堂。关于张飞的死因,在当地也有一个传说,相传当年,关羽父子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刘备闻讯,悲愤交加,要去讨伐吴国,为他的二弟报仇。他命令张飞火速赶到江州会合。张飞接到命令后,就命他的两个部下范强和张达三天之内做出白盔白甲,张飞的意思说要做一个白颜色的头盔和白颜色的盔甲,来为关羽披麻戴孝。但是这两个人却听成了要做一百个头盔和一百个盔甲。
阆中街头张飞巡城表演
范强和张达心想,三天之内一百个头盔和一百个盔甲肯定做不好,与其被张飞杀掉,不如反过来杀了他。于是他们两个连夜摸进张飞的帐中,趁张飞熟睡之时杀害了张飞,并且把他的头割了下来带走,连夜逃往吴国。但当他们到了重庆的云阳后却听说吴国和蜀国在议和,这两个人惊慌之下,就把张飞的头扔入了云阳的江水中。后来一位老渔翁把张飞的头打捞了上来,认出是张飞将*,于是把它葬在云阳凤凰山下,而阆中庙里只埋葬着张飞的身躯。这就是张飞“头在云阳,身葬阆中”的由来。
还不仅仅是这样,落下闳还是第一次将24节气纳入历法的人,这一作法,奠定了春节的基础,同时也是遗惠千秋万代的创举。所以,现在的正月初一,春节的到来,源头就是落下闳编制的《太初历》。而作为落下闳的故乡阆中,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春节文化之乡”。而落下闳,也被后世尊称为“春节老人”。
现在,每逢春节,在阆中古城的街巷里,你会看到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发白须老人,在忙着给人们送发红包,恭贺新年快乐、平安吉祥。这就是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化身。
阆中的春节,不仅有春节老人当街送发红包,作为千年古城,深厚的民俗文化也在浸润着这座老城,春节期间看灯戏是阆中乡村是很流行的。竹枝词《看灯戏》对阆中灯戏有着详尽的描述:“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从诗词的内容,也不难看出,灯戏的内容以歌颂正义,鞭挞丑恶为主,一般以喜剧、美剧、闹剧的形式呈现,这种粗狂简洁,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的表演形式热闹欢快,非常适合春节期间欣赏。它的唱词质朴健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吸收了川北山乡民歌的特色,高亢悠扬,粗狂奔放,具有浓厚的民歌气息。
最初的灯戏,限于乡村的条件,所以这种灯戏要适合农村的情况,从规模、道具、演出场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场地不需要大的舞台,堂屋、院坝、草坪、河滩等,只要有一块能容纳三五个人的活动平地就可以了。每当进入腊月和农闲时节,灯戏艺人就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最初的灯戏,乐器非常单一,随着演出形式的演变,伴奏的乐器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等等。
逛古城,听传说,看灯戏,好像还是缺了点什么,对啊,一座千年古城,怎会没有地方的传统美食呢,在阆中古城里,琳琅满目的商铺间,满眼都是阆中的小吃,触手可及的美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阆中四大怪:凉面热着卖,馒头盖章卖,醋当饮料卖,牛肉薰黑卖。
凉面热着卖,指的是阆中牛肉面,现在的阆中牛肉面,有很多昵称,“牛肉臊子面”或“张飞牛肉面”,之所以叫张飞牛肉面,当然第一个原因就是,张飞作为阆中人心中的第一英雄,如果不和他扯上关系,怎么好意思呢;而第二个原因更加实在,牛肉面的汤臊子颜色与张飞的面色极为相近,都是黑黢黢的。不过,本地人更多还是直接叫“牛肉面”。
阆中牛肉面的面条是提前制作好的凉面,当有客人光顾,店家会取适量凉面放在碗里,然后淋上一大勺热腾腾的牛肉臊子,最后再加上各种配料,一碗阆中牛肉面就呈现在你眼前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凉面热着卖”。
而这一勺牛肉臊子,就是阆中牛肉面的关键了,臊子的制作过程非常考究,要先将五香、八角等二十多种香料经过磨、炒、煎等工序后,和牛油熬制半个多小时,再倒入切成肉丁的上等牛肉,炖上两三个小时,直到牛肉熟透。然后加水用湿豆粉搅成糊状,再用特制的红糖上色,最后加入葱节、蒜粒、鸡精、味精、料酒等,这臊子才算做成了。臊子要做到辣而不燥、浓而不滞、香而不腻、久吃不清,才算得是上好的臊子。
馒头盖章卖,指的是阆中的白糖蒸馍,这种小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由阆中的一名回民制作而成,每一个蒸馍出笼后,都会用食用红盖上鲜章,几百年来一直如此。《阆中县志》上记载,阆中的小麦磨出的面粉非常优质,蒸好的白糖蒸馍可以让远行者带去千里之外,因为久放的原因,虽然馍的表面有了霉点,里面也变得干燥,但是经过再次蒸熟,它的色香味形就会恢复如初。
而醋当饮料卖,指的是保宁醋,它和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合称“中国四大名醋”。
保宁醋的历史,起源于年,时值明末清初,战乱频繁,一位祖籍湖南、身怀酿醋绝技的宫庭落魄醋师索义廷逃难来到了阆中,当时落魄不堪的他,见阆中醋业兴旺,于是也在阆中开设醋房大显身手,为了和其他酿醋作坊竞争,他创新采用白叩、砂仁、杜仲、当归、五味、薄荷等三十二味中药制曲,再以阆中特有的优质麦麸、大米作为原料,取阆中盘龙山古松花井泉酿制麸醋,因为独特的口感,很快,他制作的醋,声名远播。
保宁醋是中国唯一的"药醋",有防癌抑病的功效,据说保宁醋厂区附近数十年来从没有人患上癌症。
除了防癌,保宁醋还具有杀菌、防感冒、开胃健脾、清心益肺、降血压、增食欲的功效,当地有一种说法是"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
阆中小吃四大怪的最后一怪,又和张飞有关,那就是张飞牛肉,张飞牛肉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远近驰名,具有浓厚的回民风味。
张飞牛肉的表面呈墨黑色,切开后肉色粉红,肉质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而且,这种“表面墨黑内心红亮”的形象恰好和张飞“面皮墨黑一颗红心向蜀汉”的特征契合,所以就被叫做张飞牛肉了。
择一城而居,是很难下的决定,但如果能做一段时间的“阆中人”,想必也是幸福的。年历史沉淀下的阆中,这座嘉陵江水之滨的川北古城已然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以至每到一处,都可以嗅到千年的人文气息;不经意间,就会和一段历史偶遇,不论远古的开天辟地、不论三国的烽烟四起、也不论盛唐的歌舞升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笔下的景象,在当今的阆中依然浓郁异常。在古城里选择一家客栈,穿过斑驳的木门,走进四合院,捡拾起川北小城的文化碎片,抬眼望天,被天井圈住的那方天地,就是你的“桃花源”。
花间堂·阆苑住进民国*阀的完婚之所,相遇在古宅旧梦中在这座风水古城之中,绝少不了仙气十足的所在——阆苑,就是其中的代表。阆苑,是传说中西王母在昆仑山之巅居住的地方,在古诗词中则泛指神仙居住之处。能起这样的名字,那这个院落,也一定非同凡响。
从人流熙攘的古城步行街向北,穿过高挺的中天楼,行至武庙街中段,你就会和这座最原味的阆中古宅相遇。
阆中从明末清初开始,便有了酿醋的历史。这座宅院,始建于清朝年间,是酿醋大王田福员酿醋作坊及宅第。
民国时期,田家的大小姐更是当时阆中的传奇人物,相传,这位大小姐不像其他大户人家的姑娘,养在深闺,常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以绣花弹琴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而她,生性开朗,经常女扮男装的在古城中四处游玩,呼朋唤友、喝酒打闹也是常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加上自己尽人皆知的“富二代”“白富美”的身份,终于,被当地的大绑匪陆顶山给盯上了,准备绑了大小姐后向田家勒索钱财。
像这种故事,如果不出现英雄救美的桥段,往往不知该如何继续往下开展,于是,这个英雄,就真的出现了,绑匪绑架田家大小姐的全过程都被这位即将出场的英雄看在眼里。
你看,当地富豪之女加本地大绑匪,这样的阵容怎么能不搭配一个身份显赫的英雄呢,所以,这位英雄也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人物——川*著名将领,杨森。
杨森
当然啦,这些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沉浮,而他最被后人记住的,就是他的妻妾成群,儿女众多,他公开的妻妾就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
所以回到故事当中,你一定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生性风流的英雄杨森,怎会错过一段良缘呢。当时便装出游的杨森,目睹田家大小姐被绑架,虽有英雄救美之意,但苦于孤身一人,无可奈何,情急之下,他便冒充绸缎庄的阔老板,陪同田小姐一同被绑上山。
到了山上,杨森答应绑匪多付数倍赎金,但条件是先放田小姐下山捎信给“账房”,而这所谓的“账房”,便是杨森的救兵。绑匪一番权衡后,认为钓到了这条“大鱼”远比田小姐要值钱,于是就欣然答应了杨森的条件。
与此同时,杨森也给田小姐透露了自己是阆中守*司令的真实身份和全盘计划,田小姐又惊又喜,按计划下山找到杨森的副官,顺利上山解救了杨森。至此,杨森英雄救美成功,田小姐也以身相许,成为杨森的姨太太,二人就是在我们今天所介绍的这座宅院里完婚的。
如今,走进田家宅院,当时杨森与田小姐生活的场景依然保存完好,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能工巧匠们的手下,旧貌焕新颜。但厅堂楼阁处,雕梁画栋间,风起云涌年代下的诸多旧梦遗事仍依稀萦绕。
如今,这座古宅有了它的新身份——花间堂·阆苑,一家别致的客栈。你可以亲自来到这里,住进这座富商小姐与民国*阀的完婚之所,和历史相遇,邂逅属于你的浪漫。
在这里,每道光影,都是流动的画作。每个拐角,都是一番好景致。酒店共有20间精致客房,每一间都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蕴含着中国式的传统审美和名家宅院的大气典雅,制作精良的木质家具诉说着岁月静好,华而不奢的复古摆设散发着古典雅致,在酒店中庭那株繁茂的紫藤萝,也为古城的四季增添了宁静的诗意。
客栈内的客房开放式的布局,将空间发挥到极致。入夜,与爱人泡壶花茶,歆享难能可贵的二人时光,让时间在这一份静谧中止步;清晨,当第一缕斑驳的阳光射入矮墙,举目四望,仿佛回到旧时光;在懒洋洋的午后,三杯两盏淡酒,悠享晚来风起。
这里有对中国式感性特质的理性思维的传颂,让世界看到注解时代、气韵生动的中国文化之美;也让人们对“阆苑仙境”的遐想得处安放。前尘如梦,今世我们用心丈量。
阆中贡院看古代科举考场,考官与考生斗智斗勇!四川贡院,也叫阆中贡院和川北道贡院,不管哪个名字,叫起来都朗朗上口逼格满满,但是很多人更习惯叫它的诨名——考棚。考试的棚子,多么通俗易懂还接地气儿啊!
走进贡院,可以先跨龙门,说白了,就是一道高约60公分的门槛,但是,跨龙门是有讲究的,不能像根弹簧一样“噌”的弹进去,而是要撩开衣襟,先迈左脚进入才行,古时以左为尊,只有左脚先过龙门,才算是真正的过了龙门。
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考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就是考场了。虽然我们经常以考棚称呼阆中贡院,但也不能随随便便脑补出一个,用稻草搭起来的棚子,考场不是茅房,而是青砖垒起的一间间宽敞的隔断,虽然……茅房里做的事情,也会出现在这一间间的考棚里。
在科举考试进行的时侯,考场会按照千字文中的天地玄*往下排号,相当于今天的考生考号,因此,这一个个的隔断间,也叫号舍。考试总时间长达九天八夜,在这九天的时间里,考生的吃喝拉撒睡全部要在号舍中解决,基本上是每三天一科的节奏。第一场考诗赋,就是命题作文;第二场考帖经和帖括,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和问答题,第三场则是一张白纸自由发挥,考的是策论,就是对社会时*的议论文。
考生进入贡院之前,先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也就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搜身,当然,老话说上有*策下有对策,即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作弊也依然无法杜绝;那在技术落后的古代,抱有侥幸心理的仕子更是层出不穷,所谓的无死角搜身,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要知道,科举和如今的高考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在今天,就算你天资聪慧考上了清华北大,还是要继续努力找到好工作,继续奋斗才能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在古代,一场考试后,人生的分水岭会立竿见影的出现,昨天还落魄街头的寒门子弟,今天就可能耀武扬威地招摇过市,变成精英阶层!正所谓地有多大产,人有多大胆,在这种一步登天的诱惑下,古人要是动动小心眼,绝对能让你瞠目结舌。
科举考生作弊服
为了防止作弊,考生入考场前会统一洗澡、统一服装,甚至在号舍前一对一地安排了号兵监视,这些号兵都是高大威武却不识字的文盲——舍内书生,舍外壮士,九天八夜,可以说是相当和谐了。
但是,再强壮的人也有打盹的时候,于是,到了月黑风高夜,就是考生们智慧大爆发的时候了。有人把小抄藏在凝固的蜡烛中,也有人把信鸽藏在食盒里带进考场,利用信鸽带出考题,再把答案带回考场,这招用的人还颇多,只是信鸽瘦弱带不动太沉的纸张,而长达三天一科的试题自然是要有一番长篇大论的,于是枪手老师可能会在考场外用老鼠胡须制成的毛笔,精雕细琢出一小张的蝇头小楷,为了节省纸张,往往正反面充分利用,堪称旧时的环保主义先锋。然而,有位考试的大神却相当厉害,他在抄小抄时,愣是把枪手老师在小抄上提示用的“后面还有”抄进了卷子里,所以,鸽子进进出出地没被发现,反而是这“后面还有”四个字暴露了他的抄袭行为。
科举考生作弊夹带
再后来,用飞鸽传书作弊法的人越来越多,监考官便放老鹰专吃鸽子;再后来,鸽子越来越少,老鹰越来越多,大家想着飞鸽传书不灵了,老鹰总不会吃老鹰吧,那干脆又玩起了飞鹰传题。于是某年,监考官在贡院外放起了鞭炮,吓得老鹰不敢落地,也吓得不少考生神经衰弱心惊胆战,导致那一年的阆中贡院,竟没有一人中举。
事实上,这九天八夜并不好熬,古代科举没有年龄限制,多大年龄都可以考,在考中秀才之前,你即使七老八十,也是一个童生。历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叫梁灏,高中时已经82岁,这个年纪迎娶白富美是有心无力了,只能安安稳稳地做个官儿。
贡院号舍
在唐朝有一个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是当时的一种科举科目,内容较浅,级别也较低,说的是30岁高中明经已经算老了,但五十岁高中进士却是很年轻的。古人又说学无止境,所以在当年的考场里,五六十岁的考生比比皆是。然而,年纪大了,风险自然也大,以人活七十古来稀为标准,五六十岁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危老人了,而贡院的规矩却是,一旦开考号舍就会上锁,即使发生火灾也不能开锁。当高龄考生发生意外病死晕死,规矩依然是规矩,要想让人出考场,只能用竹竿从墙上撑出去;如果父母离世,考生奔丧守孝只能从房顶揭开瓦片钻出去,可见当年的考试制度之森严。
考卷交上,会有专人誊抄卷子,防止考生笔迹被认出来有失公允,当然,誊抄的工作量不小,差的卷子会被直接淘汰,只有过了初选的卷子,才能有幸得到誊抄的待遇;考官在阅卷时,看见某个字用的精,就在字上画个圈,某句话写的妙,就在这句话旁画个点,这就是成语“可圈可点”的由来。
科举考卷
在阆中,曾出过四位有名的状元,巧合的是,四位状元恰恰是两对兄弟,分别是唐朝的尹枢、尹极,和宋朝的陈尧叟、陈尧咨。说到陈尧咨可是不得了,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成绩好不说,还文武双全,考状元之余不忘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练就了超群的射箭本领,甚至一路射进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文章里,虽然……欧阳修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他。
阆中四状元像
欧阳公的文章开头大大表扬了陈尧咨的本领,说他“善射”,射箭的本领可以说是举世无双。陈尧咨经常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练习射箭,这一天,有一个挑着担子卖油的老头儿路过,一打眼看见了正在练习的陈尧咨,于是饶有兴致的放下担子看他射箭,陈尧咨十箭里能中八九箭,但老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陈尧咨忍不住问他:我难道不厉害吗?老头淡定地回了一句:无他,但手熟尔。没啥大不了的,你只是手法熟练罢了,然后拿出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一勺油倒出,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完全没沾到油。老头接着说:我也没啥大不了的,也是熟练罢了。这便是《卖油翁》的故事,也是典故“熟能生巧”的由来。
走出贡院依然意犹未尽,我们无法知道,这座伫立在古城里的贡院究竟藏着多少蜀中的科举文化,短短的一期节目揭示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只有你亲临此处,才能感觉到这座冰山的全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