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阆中在线”
本报刊登的《“一二三四五”,让人找得好辛苦》《取名“草率”原因何在》连续报道,聚焦嘉陵江上桥梁和还房小区命名,引起了强烈反响。事实上,对于街道、桥梁等命名,早已成为市民和网民
桥梁命名老地名可以“为我所用”
早在年7月,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研究员刘先澄就曾在本地知名论坛“古城家园”发帖建议:江上大桥都应取具有文化内涵的名称,不要按建设时序老是叫一桥、二桥、三桥。
在这篇题为《建议尽快给阆中几座嘉陵江大桥命名》的帖文中,刘先澄建议,尽可能沿用桥所在地文化深厚的老(古)地名。“一桥”位置在古城之南,附近有南津关,应取名“南津关大桥”;“二桥”位置在古城东南,南头老地名马啸溪,应取名为“马啸溪大桥”;“三桥”位置在河溪与七里邻接处,附近即蒙元时期元宪宗蒙哥率*攻打过的赫赫大名的古关隘河溪关,应取名“河溪关大桥”;“四桥”位置在盘龙山麓通向对岸李家坝处,东北侧与文明圣山——灵山相邻,建议该桥取名“灵山大桥”……
刘先澄说,“阆中”邑名数千年不变,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千年古县地名遗产,其含金量非常之高。老地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久远的文化,是一种历史记忆,不能随意废弃。所以,取有文化意义的名称可以有很多思路,可以有各种美名,却都不如沿袭所在位置的老地名为好。
这篇帖文引起了众多网友的
更改名称难与不难“说不清楚”
曾多次到过阆中的廖理是一位在重庆从事房地产研究的知名人士。她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成区大量建筑物和街道投入使用,但决策者在规划建设时却往往不“一盘棋”考虑,出现先建后命名,边建边命名,谁建谁命名的诸多问题,成为很多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通病,应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廖理认为,应该树立起城市建设没有小事的思想。比如建筑物的命名,如果简单随意,不考虑文化内涵,也就难以体现这座城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毕竟,没有完美的理念,也就不会诞生令人向往的精品。
与阆中目前桥梁和小区阿拉伯数字式命名不同,多年来,阆中城区的街道命名值得借鉴和思考。纵贯阆中老城区南北的主要交通干道更名“张飞大道”,随着七江新区城市建设骨架的形成和拉大,随之命名的巴都大道、华胥大道、伏羲路、南池路、塔山路等等,就很好地传承了阆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市交通局一位总工程师坦承,阆中目前几座桥的名字由来,当初是按项目争取的先后顺序上报的,上报时没注意到项目名字这个问题。不过,这位工程师表示,现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市委、市*府同意后,名字可以修改,进行重新命名。
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相关人士则表示,给项目重新命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得向该项目的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这就意味着此前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该项目的所有资料得重新修改,重新上报和审批。市民*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修改一个项目或建筑物的名字,“决不是一句话的问题”,会涉及很多相关部门。
采访手记:这不是水平问题
名字到底重不重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北京业务很好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经营的专业就是专门替别人孩子、公司等起名字,根据早前的报道,生意很火。这家公司也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磨名堂”!初看不起眼,细细品味道很足。据说,很多过往该公司门前的人们,都要驻足大声读出这三个字:“磨名堂”!先是哄笑,后是竖起大拇指:功夫了得!广告效应十足。从这家公司给自家起的命名上,我们也许应该得到一些启发。
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建筑物,安个啥名字,看起来不算啥大不了的事。你取阿猫、阿狗可能也不会有人来罚你款。只是取阿猫、阿狗的人的祖宗八代可能会不得安宁,人家在叫你“阿猫、阿狗”的同时,会不约而同问候你的祖宗:“羞死先人了啊!”
推而广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国家5A级旅游景区……阆中,作为一座诸多殊荣和光环加身的历史文化名城,每一次殊荣的得来,都是人力、财力和智力艰辛付出的结晶。我们究竟该用怎样的方式和态度去呵护和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
试想,如果我们这座城市的桥梁、小区还有今后很多其他建筑的命名都来个信手拈来,用一串阿拉伯数字随意称呼之,这座城市,还配得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千年古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殊荣么?阆中的历史、文化又何以体现?如此下去,会伤了谁的心、打了谁的脸?
事实上,名字的价值,决不只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文化,寄托了命名者的价值观、理想和希望。人们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名,给自己创办的企业、开发的产品命名,都无不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更何况构成一座城市形象的建筑物命名呢?
城市道路、江上桥梁、还房小区都是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城市居民是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我们这些“为人民服务”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切莫有“不就是一个名字嘛,何必小题大做、枉费心机”的不屑,因为“细节决定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简单的名字都不能取好,这不是水平问题,关键在于用不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