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您不知道的阆中乡村学校东岭中学
TUhjnbcbe - 2021/8/20 0:26:00
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news/a_6273005.html

点击上面"阆中民俗荟"免费订阅

座落在阆中城东部崇高峻岭之上的“东岭中学”解放前是川东北地区文化阵地的一处亮点,它为新中国铸造了大批人オ走向革命道路,走向工作岗位,解放后停办。“东岭中学”曾在历史上有过一段光辉历程、过去在这里就读的同学,对这所远去的学校,至今有着深深的怀念,这段历史应该补上,史欲衷怀。

状元之乡——解元

一、“东岭”二字,来源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居嘉陵江支流,东河东侧的山岭上。这里古柏苍林怀抱着一座寺庙一一解元寺。英国人早就暮名而来,建起了“福音堂”在此传教。解元寺连“福音堂”,“福音堂”接解元场。传说(唐、元贞七年尹枢,元和八年尹极,赴京考试从这里解走,双中状元,后人怀念建起解元寺,由此得名)。解元场一字形的石板古街,宽阔、整齐,有几十家烟户,古老的铺面卖有少量的洋货,有客店、食店,卖烟酒、油、盐、柴、米、酱、茶和蔬菜等小商品。当场天杀猪、宰羊,是学生消耗的集散地。

尹枢、尹极

解元场两端有两座山梁,一座叫优良山,一座叫眉梁山,满山古木,遮天蔽日,是学生游览的必然之地。眉梁山居高临下,东望鹤峰,南见白塔,西观云台,北看九龙,目击四野,江山如画。只是交通阻塞,行程艰难,这里距阆苍县城七八十华里,距阆巴交界处百余华里,无一所中学,多数农家子弟无力来县城上学,只有少数青年在当地读完小学或私塾,求知深造者多属大户人家。在这里开办一所中学,是二、老、千人民的需要,是老区人民的殷切希望。

二、国民*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年3月对教育实行“*教合一”、各乡设立中心学校普及国民教育,分期受初级或高级民众补习教育……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唤醒青年立志向学,读书救国的信念,当地有志之士由苟希宇牵头,主办“东岭中学”。苟希宇20世纪30年代就读四川大学,加入中共地下*组织,暴露后被开除学籍,离校后在国民*潘靖州部任*训教官,不顺其意,回乡后决意在解元场开办一所中学,方便二、老、千至巴中一带革命老区的农家子弟入学,灌输抗日救国理想。

年春节,他邀请当地士绅苟炳南、苟彦北、侯文安等在苟云青家拜年,商议办学事宜,得到了同仁的响应和支持,随即成立校董会,苟炳南任董事长,侯文安、苟彦北、苟云青、苟希宇为董事。苟炳南带头捐助大洋(银币)元,其他人均表态定期兑现,并鸠集社会名流帮助,一个正月共酬集多银币,为办学打下基础。又将解元寺公产多背谷子和几十亩早地全部纳入学校收入,及时动工,在解元寺小学的基础上,易小成大,开僻篮、足球场、单双杠、跳远、跳高等设施。随即向省教厅立案,并求助于县长肖毅安、师长潘靖州的支持,立苟希宇为校长,苟希宇没有大学正式文凭,未批。又立即补报在四川大学毕业的杨光亚,经省同意后正式开办,杨光亚也是开办“东岭中学”的关键人物。因*教合一,苟希宇是二龙乡的乡长,所以苟希宇当了第一任的校长。杨光亚思想进步实力雄厚,是第二任校长,也是校歌的作者:

朝阳满云霞,江山如画,巍峨东岭毓秀,桃李争艳嗟!济济欢聚一堂,品学潜修默化。树立建国基石,创造新中华。

歌词言简意深,是时代的呼换,有强列的爱国主义热,有改天换地的理想和气魄,是一首响彻云霄的战歌。有人对“新”字质疑,争论改为“我”中华,杨光亚解释说:我们国家落后,一穷二白,连“矮窝奴”(小日本)都敢侵犯,我们必须夯实基础,建设新中国。县长肖毅安表示,两字都可以用,还是不改为好。校歌就这样定下来,深刻影响了学生,也唱在老区人民的心坎上。

49年阆中县中学生毕业照

苟希宇等人一致认为,要教好学生,首先要聘请高质量的教师,才会师高弟子强。在学生的来源上并布告二龙、老观、千佛所辖的完小(完全小学),还有妙高、井溪、巴中、苍溪地区的学生,于春秋两季试业,来“东岭中学”报考,并择优录取。对特困学生拿助学金,前三名者免费入学,这样的明文宣告受到老区学子的普遍欢迎,从而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学生质量也越来越高。

三、“东中”开办聘请的首批教师杨瑞生、何守愚、冯靖臬是儒学高徒,精通古文,在阆、苍、南鼎鼎有名,彭子丹、杨光亚毕业于四川大学,数理化都是行家。赵俊一、王野靖、梅大泉、郝启旿、徐剑萍、冯国连等均系大学生,进步人士,对诗歌、散文、史地、生物各有特长。王化南的外语也不错,只有美术、音乐、体育、后勤人员没有大学文凭。老师思想观念不一样,着装也不一样。如冯靖臬、何守愚、杨瑞生他们三人,年过半百,头戴小帽,身穿长衫,外套马褂,执手杖,清末时期模样。王野靖、赵俊一留拖头,穿长衫,脚穿圆口鞋,像鲁迅姿态。苟希宇、何乐为戴礼帽,着中山服。苟希宇有时身穿全*装,佩腰带,目光炯炯,很有风度。只有杨光亚、梅大泉身穿洋装,系领带,十分讲究。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与他们的意识形态有关。后来才得知赵俊一、王野靖是中共地下*员隐藏下来的,受苟希宇的掩护,只有训育主任何乐为是县特委会派来监视地下*活动,发展三青团的(土改时镇压),所以在校的地下*活动难以开展。他们只好选择有关文章的某些片断来影射旧社会的黑暗,如《正气歌》《婉容词》、《木兰诗》、《阿房宫赋》等,普遍唱《义勇*进行曲》、《*河谣》、《大刀歌》、《秋水伊人》等取而代之,受到学生的喜爱。除正课外,还设劳动课,如参加种蔬菜、油菜,丰收后师生扛上油菜经解元场,绕过优良山、眉梁山游行一圈,高呼“一分经营,一分收获,劳动光荣”等口号。

民国时的中学

住校生煮饭的柴火在十里以外二龙恭思鼎下山坡上买的,学生自己去搬。跳远的沙池,是学生到东河边的老龟沱去搬运,新建校舍的盖瓦也是学生自己去运,劳动与教育结合,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一九四四年的“五校联欢”大会上,正式比赛三天。参加的学校除二龙、老观、石滩、红土、井溪的完小外,还邀有阆中中学、皋阳中学的代表和球队参加。除比赛篮球、田径赛,晚上演出有戏曲、歌咏、金钱板等,参加人数达千人以上,完全与公办中学媲美。

四、东岭中学的学生十有八九都来自老区的穷家小户,还有百里之外从三庙、巴中、苍溪的白庙地界上走来的。他们爬山涉水,不论是住校,或是在周边租房自己起伙,口粮自己带,走长路,脚穿草鞋,感到轻松。“东岭”山岭祟高,冬季寒风刺骨,雨雪冰冻都是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外套草脚麻子防滑。我们班只有侯宗良、侯宗杰两人穿的胶鞋和纵膀卡机的中山服,其余都是粗布衣服,大多着长衫,只是“五校”联欢大会时才强调要穿统一的制服。衣食住行全靠自理,不分贵贼,富家子弟也是一样。部分同学读书买不起书,只好借上期同学用过的书,借不到书,就边学边抄,克服缺书的困难。

我在老观乡风栖山半山腰侯正续叔家中寄宿,到校下到沟底,再爬到山顶,只有到了木门垭下与赵明德、赵明显弟兄俩半路同行,每天必须赶到八点钟升旗。学校纪律严明,设置一“号兵”上下课以吹号为准,升降旗时要吹号迎送,唱国歌,向国旗敬礼,学生在操场上依班排成方队,值生向校方报告:“我是中×班值生×x报告,本班实有人数xx人,除因病、因事请假外实到xx人,报告完毕。”如学生存在问题,当天校长在升旗后及时纠正。

民国时的乡村学校

学校设有助学金和奖学金,以鼓励学生奋发图强,你追我赶,争占前矛。如中二班学生庞中金(思依中学退休教师)成绩优越,名列前茅,学费全免,伙食也是学校全面负担。回首远去的“东岭中学”那种艰苦奋进的精神和良好的校风,是值得我们今天需要借鉴的。

五、东岭中学从开办到停办,经历了九年时间。每年春秋两季的学生达多人,毕业和修业的有千人左右,这些学生来自“老区”,其家庭和本人都受革命传统影响,受学校爱国主义的教育,受进步老师的熏陶。建国前夕,有的参加了地下组织,如望垭支部的陈国印、陈国照、陈国存(均已离休)等,都是“东岭中学”学生,建国后到解放时期参加革命的老观*支部有白富元、陈九平、李大荣和我都是该校学生。解放后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正赶上当时的历史机遇,如征粮、土改、减租、退押、清匪、反霸需大批人オ,组织上大胆使用,在教书、参*、参干中接受考验。有的参加 ,有的去剑阁专区参加士改,土改后就地分配在青、北、平、广、昭、剑、江油、苍溪工作,省内、省外、成渝两地也不少,有的担任了*的重要领导职务。解放初期南下干部在千佛、老观区委工作的李步祥开玩笑说:“东岭中学的学生是我们的“出口货’”。这批同学酒热血于大地,献辛劳于流金岁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他们已是“离休”或“退休”的老干部。

如今的解元场

再说,曾经在该校任教的地下*员赵俊一解放后是西南局教育厅厅长,后调至北京搞古文研究去了,校长杨光亚调至内江球溪糖厂负责去了,王野靖调广元中学校长,彭子丹任阆中县文教科科长,多数都有适当的工作。他们是老一辈知识分子,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正如“东岭中学”那首校歌里唱出的“树立建国基石,创造新中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老思旧,我们忘怀不了这所历经沧桑的“东岭中学”。

原标题《回忆东岭中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您不知道的阆中乡村学校东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