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阆中“西城”开园,当年阆中西门的三线工业建设将成为历史。原居住于此的阆中绸厂职工心中的“西门河坝”,将被文化创意产业园替代。
年五一,游客来来往往,经过这个充满工业文化元素的景点,很难跟古镇文化相衔接,特别是“三线”建设这个神秘的概念。
提起三线,七零后已经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八零、九零后了。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早前就有网友对不了解“西城”的现象在网上发帖(截图▼)
网帖摘录:
如果导游都这样说,再多的游客也会与西城擦肩而过。
就在刚才,从西城文创园外过路,只见一位年轻女导游带着几位操普通话的游客迎面向张飞庙方向走去。只听见其中有位游客问那位年轻女导游,为什么这个叫西城呢?年轻女导游回答他道:“这个没什么特定含义,只是一个项目名称而已。”听到年轻女导游如此这般的回答,我心里在想:你怎么知道没特定含义?大三线建设,上世经六十年代中期从大上海内迁阆中的*工企业—阆中绸厂,恰好是原三线*工企业阆中绸厂建成后正式投入生产的日子。西城文创园项目起名西城,正是纪念阆中绸厂昔日的辉煌岁月,怎么在你嘴里就说成了没有啥特定含义了呢。。。
关于阆中绸厂旧址重新打造,原阆中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刘富立介绍,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使用、改造和扩大,阆中绸厂旧址仍保存了初建时的整体格局。专家认为,锯齿状单坡屋顶的苏式建筑形式和色调与古城风貌较为协调。并且,作为阆中建国后首家现代轻纺企业,它们是“三线建设”的历史产物,也是阆中古城城市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未来,只有当年参与其中的人,才能在“西城”中找到那段《被遗忘的时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