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都在说今年不会太差,可数据还是打脸了。前两个月公布的各项数据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卖房、卖地、税收、消费、出口均不乐观。卖房就不多说了,前两个月居民房贷一共只增加亿,不足年同期的三分之一,2月份更是少得可怜,只有亿。从新增房贷数据可以判断出,居民买房的热情仍然不高。换言之,前两个月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和回暖无缘。
主要说说卖地,财*部数据,一至二月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亿元,同比下降29%,继续大跳水。实际上这比去年全年的情况还差。年全年卖地收入降幅23.3%。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开发商对拿地还是偏悲观,说穿了是对新房销售不乐观,这其实很好理解,新房卖得不好,开发商回款遇阻,自然没有资金,也没信心拿地。事实上,对于今年全年的土地市场行情,国家已有明确定调。3月17日发布的中央预算报告显示,年卖地收入增幅只有0.4%,和去年基本持平。
这意味着国家对于土地市场回暖其实也没抱多大希望,所以那些鼓吹房地产还能暴涨的人也可以洗洗睡了。房市地市双遇冷,税收自然好不了,尤其是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同比再度转负。实际上,今年前两个月多数税种收入同比都是负增长,比如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个人所得税、证券印花税、进口环节的税收等。
综上所述,大家应该能直观地感受到,今年房地产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用浅显的语言总结,老百姓都捂紧钱包不买房了,房子卖不动,土地就卖不动,相应的税收也会大幅缩水,最终会影响地方的财*收入。种种信号显示,卖地收入大跳水,由房地产引发的问题越来越掩盖不住了。当房地产不能再挑大梁,卖地收入难以为继,房地产税收大幅锐减时,一连串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债务问题,甚至是地方公职人员的工资发放问题等,均开始浮出水面。这些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可能没什么,但微观上却和千千万万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
接下来,我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地方财*压力日渐增大,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财*收入减少,二是财*支出仍旧维持高位。众所周知,地方财*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房地产。房地产不景气,卖地收入、房产交易产生的税收等大幅下降,财*收入自然跟着下降。就拿年来说,在全年卖地收入减少两万亿,降幅超过23%,全国税收收入下降3.5%的背景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仍然比上年增长6.4%。事实上,很多城市迫于压力,在年六月份、十月份都压减了财*预算支出。但总体来看,年地方财*支出仍然保持正增长,因为很多开支项确实没法压减。财*入不敷出。
年,很多地方其实是靠扩大负债在驱动城市发展,搞基础设施建设,一来二去,财*压力依旧持续吃紧,并且窟窿也越来越大。年末,地方负债总额已突破六十五万亿,尤其是城投债上涨幅度较大。殊不知,财*压力问题甚至开始延伸到民生领域层面了。最直接的体现是,有些地方公职人员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更不要说平时那些福利待遇了。
目前的情况已经十分明显,那就是土地卖不出去,地方财*没有钱,尤其是三四五线城市,卖地收入断崖式下跌,很多地方年的财*支出都是靠转移支付。
其次,由财*负责供养公职人员,工资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通俗点说,我们已经养不起那么多人了。
问题总要解决,到底该怎么办呢?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在寻求两种解决办法。第一,机构改革,压减公职人员,重点清理编外用人。最近发布的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精简5%,这点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我不再赘述。地方财*压力大,搞机构改革、精兵简*是必然趋势。只是没想到先减的是编外人员。要知道,现实中编外人员才是真的拿钱少、干活多,要不怎么会有编内指挥家、编外实干家的说法呢?所以,我觉得编内编外应该考核上岗,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卸磨杀驴,寒了编外那些任劳任怨,平时没有福利,裁员时却第一个中招的人的心。第二,通过出售国有资产经营权来增加收入。这样做的不在少数,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乐山大佛景区的摆摊权和观光车30年经营权一次性打包卖了17亿,还有南充阆中将事业单位、国资公司食堂食材配送30年特许经营权拿来拍卖等。在我看来,这些做法其实和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中汤师爷说鹅城的税已经收到90年后了,如出一辙。
好了,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吧,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