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蒲南溪文/图
11月13日,“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与“世界遗产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阆中古城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主任朱海俊向甘肃敦煌研究院授牌“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调研员周祺林向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授牌“世界遗产培训基地”,也是亚太世遗苏州中心在国内首次授牌“世界遗产培训基地”。
这不是苏州与阆中的第一次结缘。去年亚太世遗苏州中心已经向阆中市民族小学授牌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并陆续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普及活动。
“张飞庙等文化古迹和阆中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也是开展遗产保护培训的宝贵资源。”周祺林谈到此次授牌的意义时特别提到,阆中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宗教文化、科举文化和民俗文化,堪称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
“阆中的古建筑不是空壳子,是融入了民俗文化更具完整性的文化遗产。人们在其中生活,邻里社群关系被良好地保存下来。”朱海俊说,阆中古城可以代表西南民居的特色,与苏州江南民居有所不同,能够丰富遗产研究的内容,并且可以把阆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经验作为生动教材,为更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苏州中心此前已经举办10期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和修复技术高级人才培训班,未来将与阆中合作,举办更具针对性的古建筑保护培训活动。
而占地0.63平方公里的阆中古城核心部分之所以能完好存在,有巧合也有漫长的“拉锯战”。年12月8日,阆中成为中国6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员。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加之宝成、成渝铁路并不经过阆中,历史上因驿站和水路发达而商业经济繁盛的阆中面临发展危机。古城因此没有立刻变为新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拆古城,建新城”成为阆中的发展思路。“26条古街道被拆除,满街的’拆’字触目惊心。”时任阆中市人大主任的“主保派”王明奎回忆说。古城奄奄一息,立法迫在眉睫。终于在年7月30日,四川省第10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阆中古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护身符”。
谁来执法?《条例》颁布后,南充市、阆中市成立了专门的执法机构——阆中古城景区保护办公室。年5月,该机构升级为正县级单位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设立古城保护管理科,成立了古城保护执法大队,保护力度前所未有。
面对历经风霜、仍然保存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没有理由不加倍珍惜。”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宋海全说,古城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观园,不仅有古院落、古街巷、古材质,古色古香;还有好木匠、好石匠、好手艺,好谋而成。“我们担负着保护古城,为子孙后代留下传世遗产的重大责任。”
近五年来,阆中市投资4亿余元整治了古城的街巷、供排水系统、各类管线及旱厕、公厕等基础设施,规范整治了古城临街立面的匾、牌、旗、幌等构筑物,规范了古城的经营活动,投资6亿对古城棚户区实施改造。先后投资近20亿、逐步拆除了古城内25万平方米的不协调现代建筑。并且挂牌保护家重点民居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