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枢,阆州(今阆中)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卒于唐德宗贞元末,唐德宗贞元七年()辛未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同榜有令狐楚等,考官:礼部侍郎杜*裳,试题为《珠还合浦赋》和《青云干吕诗》。
尹极,阆州(今阆中)人,字号及生卒年不详,唐宪宗元和八年()癸巳科状元及第,《登科记考》卷十载:“元和八年,进士三十人,尹极,状元,知贡举中书舍人韦之。”《玉芝堂谈荟》载录唐宋以来状元姓名,本科状元亦署为尹极,并说尹极为唐德宗贞元七年状元尹枢之弟,《文苑英华》载录:本科诗题为《履春冰诗》
一部科举史,是无数中第士子的荣耀史,却也是无数落第士子的辛酸史,甚至于,许多有幸登龙门的进士们在荣耀背后,依然是无尽的辛酸与凄凉,范进中举的故事即是显例。不过,相比于范进,太多的士子都有着“我与科举不得不说的故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才华卓绝,傲视群英,但在科举上却一败涂地,他从青年考到中年,始终不得考官青眼。后来,他名满京城,早已是天下有数名士,参加其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科举,却因为怯场,托病不敢去,也正是在这次科举试中,苏洵的两个不过二十上下的儿子,科场初啼,一鸣惊人,高中进士。老苏得讯,心中真是五味杂陈,万般思绪最后化作一声叹息:“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苏洵生了两个好儿子,挽回了他科举场屡次落第的名誉,而早在他之前,唐朝的尹枢,生生靠着自己的韧劲,从少年考到中年,再考到老年,垂暮之际,竟咸鱼翻身,一举夺得状元(那是叫做“状头”)荣耀!
想当初,尹枢也是翩翩少年郎,可惜一入科场误终身,四十年过去,屡屡败北,名落孙山,转眼间,当年风流倜傥、卓尔不群的少年,已经年过七旬,垂垂老矣!不过,尹枢心态还算保持得不错,唐德宗贞元七年,他再次进京参加会试,这一年,主考官是一代名臣杜*裳,当时,还没有殿试之后由皇帝定名次的例规,基本上主考官说了就算,考完以后,杜*裳面对垒成小山般的考卷,不由犯难,于是召集众举子说道:“诸位学士都是当代才子,有没有人帮我一把?”在场应试者五百余人,大家面面相觑,搞不清情况,都不敢上前答话,这时,年过七旬的尹枢排众而出,施礼问道:“不知大人您有什么吩咐?”杜*裳道:“可否帮我写榜?”尹枢立即答应:“荣幸之至”最后剩下第一名(状头)没写,杜*裳问:“写谁较好?”尹枢一本正经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裳大吃一惊,将其试卷与其他人试卷再作对比,然而细想,尹枢有胆有识,才能出众,名副其实,也非他莫属,杜*裳点头同意,并亲手写上尹枢的名字,于是尹枢就成为了此科的状头(状元)此事传出,轰动朝野。
在尹枢中状元22年后,其弟尹极在唐宪宗元和八年()又中状元,此人在川北文化界也是个名人,在以当时朝代为历史背景的一部小说中的一个章节曾写道,当时一支*队驻扎在阆中,*队将领高某想招徕些熟悉西川的人才到*中效力,问及乡里德高望重的士绅,就有人提出了尹极。将领闻听是状元公(尹枢)的弟弟,也准备考进士,虽然老了点,好歹也是凤凰,正好做顺水人情,结果,看到尹极,却把那位将领吓了一大跳,忙又把尹极送了回去,旁人问其为何不用尹极,那位将领说自己已经61岁,尹极看起来比他还要老相,却还要考进士,走在路上尚且让人担心,万一有个闪失,他哪里担待得起啊!况且他是个粗人,尹极则满口之乎者也,弄得他头都晕了。
尹枢名垂千古,另一大原因他的名字得以入列《全唐诗》,在尹枢的交集中,他与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相交善,卢纶的遭遇与尹枢应试前有些相似——屡试不中,在与尹枢的交往中,对其才名和品德深有了解,尹枢高中归乡后,长安城里卢纶又少了位知己。在卢纶的诗歌《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一诗中,对尹枢有如此评价:“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宝器金罍重,清音玉珮寒;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其品性如香草、芳兰,正如屈原经常将香草比作君子之品行,令狐楚与尹枢为同榜进士,名臣令狐楚,儒学世家,诗名斐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中唐大家皆有唱和,令狐楚当年中进士,其举荐者正是尹枢。
《唐摭言》卷八讲了“尹枢自放状头”的故事,他过人的胆识和异乎寻常的自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华民族向来以谦逊为美德,在许多人看来,尹枢的行为未免也太不“谦逊”了,“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等等许多帽子都会扣到他的头上,确实在他所在的时代,选材取士,自有考官在,身为举子,岂可如此放肆,妄加评议,甚至“自放状头”,但小编认为,以他的才能、胆识,名列榜首并不为过,杜*裳诚意相邀,众人鸦雀无声,独他一人挺身应对,是其人有胆色,有担当,当众选材,人皆以为公允,是其有知人之明,确有真才,而不畏浮言,更是大家气度,他的这种自信、率直,只能表明他是一个胸襟坦荡、光明磊落的真才子,哪能说是什么“自大”呢?岁月悠悠,不知有多少“千里马”等不及伯乐的一顾,而终于“空老了栋梁材”,若身为千里马者一味的只是等待伯乐来相,那么一旦不遇伯乐,就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岂不可悲、可叹!只要做的对,又何必在乎他人的看法,流言的雨滴能穿石,也能映出日色之美。
夺得状元后,尹枢完成了其使命,本应留在朝廷做官的他,为何选择回到阆中?一则,尹枢已年过七旬,“人生古来七十稀”,在当时的这批士子中,尹枢绝对是长者,或许年过七十的他已经没有了做官的愿望,二则,唐代士子们通过了应试后,要想继续做官,还必须通过“关试”,所谓关试则由吏部选试,考察的内容包括身、言、书、判等四项,合格者方赐以官,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因过不了关试环节,迟迟求得不官职,尹枢选择退隐,与其年迈和当时体制有很大关系,回到阆州后,尹枢修葺宅院,安享晚年,在尹枢中状元后的第22年,尹极再次博得当年科举“头彩”,尹极的成功很大部分,源于哥哥的激励,与哥哥经历相似,尹极中状元时的年龄也偏大,状元及第后,也选择归乡,一门两状元,兄弟先后及第,时人对尹氏兄弟冠以“梧桐双凤”的美誉,状元府第现今依旧坐落于阆中古城学道街,并建有状元牌坊以示纪念,明清时期,木质结构的状元坊仍位于学道街与状元街的交汇处,民国时遭拆毁,在现在的阆中,我们能看到的状元坊是年重建,位于古城东边入口,高二十余米,宽十多米,两边的横梁上有尹枢、尹极兄弟状元姓名的金色大字,为古城的重要标志之一。